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
今日正式啟航 為生態監控帶來新篇章
2024年11月13日

頂山賞鳥亭黑面琵鷺影像直播暨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 今日進行揭牌儀式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隨著全球生態保護意識日益提升,科技在生態保育領域的應用也成為一大趨勢。中華電信聯合多方機構,推出「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透過5G和AIoT技術打造智慧保育模式,為保護全球瀕危物種黑面琵鷺開創了全新的保育方案,並樹立了生態保護的正向典範。

圖為高解析監控相機

中華電信今日(11月13日)攜手黑面琵鷺保育學會、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合作金庫銀行,在台南頂山賞鳥亭共同啟用「頂山賞鳥亭黑面琵鷺影像直播暨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此系統利用5G、AIoT和深度學習技術,實現即時影像直播和AI辨識,進一步強化黑面琵鷺棲地的監控和保育工作。


作為資通訊及ESG永續發展的領導企業,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推出「科技助力,精采永續,讓七股成為黑面琵鷺永遠的家」計畫,結合「AI鳥類辨識與計數系統」,即時掌握黑面琵鷺的數量動態。透過5G高速網路和智慧監控系統,即時辨識並通報棲地內的潛在威脅,並利用智能水情監控系統協助管理人員調配水資源,確保濕地的環境穩定。這些科技應用不僅提升了棲地監測效率,更為黑面琵鷺的長期保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許宗民處長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許宗民處長對此系統表示深度贊同,稱讚它將5G和AI技術融入生態保護,實現了更即時、更精準的監測。處長指出:「透過這樣的創新技術,我們不僅能掌握黑面琵鷺的動態,還能迅速應對棲地內的潛在威脅,這對保護瀕危物種的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蔡旻宏總經理

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蔡旻宏總經理強調,黑面琵鷺為瀕危物種,其在台灣的過冬數量佔全球總數的近三分之二。中華電信透過AI技術,結合自動辨識和電子圍籬技術進行棲地監控,同時藉助AIoT平台建構智慧水情監控系統,進行水位調節與監測,保障濕地生態的完整性。視覺化監測儀表板集成了棲地影像直播、水情監控、電子圍籬監測及候鳥數量統計功能,讓管理人員一覽棲地全貌,保育工作更為便捷有效。

合作金庫銀行行政管理處張聰益協理

在「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啟用儀式上,合作金庫銀行行政管理處張聰益協理表示,合作金庫銀行將在未來持續加大對ESG(環境、社會、治理)議題的投入,並與各界攜手推動更多具影響力的保育與永續發展專案。他強調:「透過支持黑面琵鷺棲地保護,我們不僅展現了企業社會責任,還希望成為更多環境保護行動的引領者。合作金庫銀行將持續投資於對環境友善、對社會有益的專案,致力於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張協理的承諾彰顯了金融業對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支持和重視。

頂山里里長陳博靜

頂山里里長陳博靜表示,此次合作促進了濕地的明智利用,確保生態資源的永續發展,並建立了企業、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的共生模式。透過保育與發展並行,頂山里成為社區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典範,為地方創生注入新的生命力。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秘書長戴子堯

同時,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秘書長戴子堯也對系統的數位化和透明化特性表示高度讚賞,並實地操作了系統。他指出,系統整合了電子圍籬和水位監測等多項功能,讓保育人員能更精確地掌握黑面琵鷺的行為模式,並快速回應潛在威脅。他表示:「這套觀測系統讓棲地資訊數位化、透明化,不僅便利了保育工作,也提高了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育的關注和支持。」


中華電信資訊分公司吳坤榮副總經理在「黑面琵鷺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啟用儀式後接受採訪時表示,中華電信運用資通訊核心技術,包括AI智慧化鳥類辨識,精準計算黑面琵鷺及候鳥數量,改善目視調查鳥類之人工作業;AI電子圍籬精準辨識人、犬隻入侵,並即時發送告警,避免候鳥受到干擾;IoT水位計感測設備能即時監控水位數值,透過水位調節完善濕地水文功能;中華自主研發之CityOS應用服務框架,則將上述功能以視覺化儀表板進行監控、管理及分析。中華電信科技復育鹽田濕地應有的生態功能,促進生物多樣性,為臺灣的科技生態保育開啟新的國際舞台。」


「頂山賞鳥亭黑面琵鷺影像直播暨棲地AI生態觀測系統」的啟用,是科技與生態保育的完美結合,展現了公私部門和NGO攜手合作的成效。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發揮資通訊技術優勢,引入更精確的數據支持保育成果,激發社會各界對於保護珍貴濕地生態的熱情,共同守護這片自然資產,為下一代留下一片生機勃勃的濕地環境。



當日與會來賓,包括有國有財產署曾國基署長、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許宗民處長、合作金庫銀行行政管理處張聰益協理、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蔡旻宏總經理、立法委員郭國文特助黃熙順、七股區李佳隆區長、七股區里長聯誼會陳中正會長、七股區頂山里陳博靜里長、七股將軍鹽灘濕地復育聯盟成員(社團法人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社團法人濕地保護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社團法人臺南市台南新芽協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