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戴瑋志老師剖析「拍面宋江」臉譜的歷史與文化意涵。
記者 林賢雲/ 臺南報導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及人文學院主辦的「2025文化資產學院—推廣群組」計畫,以「小學堂•大傳承:趣遊『南關線』—探索民俗與文化資產」為主題,自7月1日起在臺南市三所國小熱烈展開,吸引近百位小學生踴躍參與,暑期一場融合傳統工藝與民俗文化的學習盛宴正熾熱展開。
本次推廣計畫選定關廟國小、紅瓦厝國小與南大附小為據點,三場共九天的系列課程,帶領學生從「陣頭文化」、「竹編工藝」到廟會「吃中午」飲食文化,全方位體驗臺南「南關線」豐富的文化資產。
課堂上由南大文資系戴文鋒教授領銜導讀,並由戴瑋志老師深入剖析「拍面宋江」臉譜的歷史與文化意涵,並親自指導學生彩繪屬於自己的臉譜作品。一張張色彩斑斕、神情各異的臉譜,不僅展現童趣,更蘊含文化的生命力。
竹編體驗課由在地工藝傳承者張君博老師、蔡惠婷老師共同帶領,師生走進由張永旺老師創立的「百竹園」,在滿室竹香的環境中學習剖竹、編織,親手完成小型竹編工藝品,過程中處處洋溢著驚喜與成就感。
師生共同展出臉譜彩繪。
學生完成小型竹編工藝品。
學生紙張創作擺盤。
最令學生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吃中午」飲食文化課。張耘書老師從廟會辦桌談起,生動介紹八寶丸、水晶脆玉卷等傳統菜色的故事,並邀請臺南「總舖師」盧正治師傅親自示範熱菜製作,讓孩子們近距離觀摩廚藝。除了欣賞專業演示,課堂也安排涼菜由學生一同參與製作,體驗備料與擺盤的樂趣。孩子們還以黏土和紙張創作擺盤,模擬整桌辦桌佳餚,開心表示「這是最好吃的文化課!」
三日課程告一段落後,各校師生共同展出臉譜彩繪、竹編成品和辦桌作品,無論是作品還是過程,皆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真切的投入與熱情。臺南大學表示,此計畫不僅在校園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也讓孩子們透過親身體驗,更理解地方文化在生活中的價值。未來將持續結合課程與社區,推動文化教育深耕校園,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應,促進優質教育與永續城鄉的實踐,讓文化資產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珍貴的養分。
學生學習剖竹。
紙張創作擺盤。
「總舖師」盧正治師傅親自示範八寶丸製作。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人文學院 #2025文化資產學院推廣群組 #小學堂大傳承趣遊南關探索民俗與文化資產 #陣頭文化 #竹編工藝 #南關線 #拍面宋江 #最好吃的文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