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臺南報導
永康區公所今年推動的「114 年度臺南市社區營造計畫」,從 7 月的「媒體行銷工作坊」起跑,教導居民透過廣播、Podcast 與影音製作,將在地故事化為可以分享的數位資產。進入 8 月,計畫正式邁入第二階段—「走讀歷史」,邀請民眾以雙腳丈量土地,從環境、地景與人文的轉折中,重新理解自己與社區的關係。
永康區公所人文課林淑婷課長
114 年度臺南市社區營造計畫走讀歷史嚴舜茹老師
今天(8/16)上午,嚴舜茹老師帶領四十位參與團員展開「三崁店糖廠園區」走讀之旅。這裡曾是日治時期的重要工業據點,戰後歷經轉型,如今則化身為融合運動公園與森林生態的休憩場域。
在導覽中,嚴老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歷史事件、宗教場域到聚落發展,層層鋪展,串連出三崁店的生活史,讓參與者不僅看見地景的變化,更感受社區在時間洪流中累積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
在糖廠園區內,尋覓昔日的神社遺址。石燈籠與基座默默隱身在草叢間,提醒著人們這裡曾是精神信仰的所在。嚴舜茹老師在導覽中指出,神社承載著居民過去與現代交錯的記憶。
而園區中央,已經延續到第五代的墨西哥合歡樹群,更成為自然生命力最好的注腳。參與民眾圍著它仰望,不禁感嘆:「這樹群見證的,比我們一生能經歷的還多。」從糖廠的繁華到蛙鳴的減少,樹木靜靜地站立,見證時間的流動。
活動現場,許多民眾拿著筆記邊聽邊記,對糖廠遺址與設施特別感興趣。居民表示:「這些地方從來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嚴老師強調,走讀的目的,不只是認識古蹟,更是讓大家理解社區如何在百年時間裡不斷改變。從農業、工業到休閒,土地的樣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是歷史最鮮活的教材。
除了歷史人文,導覽過程也提到生態焦慮。近年有些夜觀諸羅樹蛙的活動,遊客影響到樹蛙的棲息地,導致讓曾經高達兩千多隻,如今僅剩百餘隻。人為的影響使得繁殖環境受限,夜裡「蛙鳴交響樂」漸漸消失。
雖然這只是走讀中的一個插曲,卻引起民眾熱烈討論。有居民說:「沒想到蛙鳴少了,連我們生活品質都受影響,夏天蚊子變多了。」這樣的例子,也讓大家更能理解「人與自然共存」的必要。
永康區公所表示,今年社造計畫分三階段進行:
媒體行銷工作坊(已完成)——培養居民用聲音與影像說故事。
走讀歷史(進行中)——包含永康公園與三崁店糖廠兩大場域,分梯次進行導覽。
食在好康(規劃中)——預計九月底至十月初,將以在地閩南傳統美食為主題,結合走訪與試吃活動,讓文化與味蕾一起說故事。
所有活動皆免費參加,但因導覽需要兼顧品質與安全,名額有限,採事先報名制。
今天的活動在樹蔭下合影留念,居民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對家鄉的驕傲與責任。正如嚴老師所言:「走讀歷史,是把看不見的文化與生態重新帶回生活。」
透過永康區公所的社造計畫,一場場小小的走讀,正在把土地的記憶、居民的情感與永續的想像,重新編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