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一場從沉寂到甦醒的濕地奇蹟
 
官田的土地,一直懂得「慢」。
 
這片被稻浪、埤塘與老樹圍繞的地方,過去是隆田新訓中心,靜靜沉睡了二十多年。如今,透過臺南市都市發展局與官田區公所攜手改造,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像一座甦醒的巨獸,呼吸著風、雨與生命的聲音。
 
連集合場變身微滯洪池,雨水匯聚後滋養了蛙鳴、蜻蜓與水草,也吸引了一位久違的訪客——高蹺鴴。
牠的腳紅得像詩句裡的驚嘆號
 
第一次看到高蹺鴴,會誤以為牠穿著紅色高跟鞋。
 
這種身形修長、腳細長得離譜的濕地候鳥,有著黑白分明的羽色與鮮紅的長腳。牠們愛在水邊踱步、覓食小魚小蝦,像優雅的舞者。
 
牠的台語名字叫「躼跤仔(lò-kha-á)」,意指「腳長的鳥」——正是「走在水面上的詩」。
竹藝裝置《躼跤紅跤痕》:讓藝術也學會呼吸
 
為了紀念這場自然的重逢,藝術家劉哲安(Varig Tinaway)用竹與金屬交織出一件名為《躼跤紅跤痕(lò-kha âng kha-hûn)》的地景作品。
 
竹編的結構隨風搖曳,像濕地的波紋;紅色足印造型則延伸出高蹺鴴走過的步伐。每一個「足跡」都是一段環境變遷的記錄,也是一份關於共生的溫柔提醒。
這件作品設置於滯洪池畔,巧妙呼應園區的生態、防災與儲水功能。當陽光映照竹影,整片景觀彷彿被自然與人文共同譜成的詩籤覆蓋——柔軟而堅定。
城市慢呼吸:與高蹺鴴一起生活的想像
 
市府都發局說,《躼跤紅跤痕》是一場以「腳」為主角的哲學。
 
人類的腳步若太重,土地會痛;唯有學會「輕走」,城市與自然才能共存。現在的大隆田,早已不只是生態教育園區,更是一座提醒我們如何重新與大地對話的「自然課本」。
下次來官田,不妨靜靜走到那片竹影搖曳的池畔,也許就能與那隻紅腳的高蹺鴴並肩而行,留下屬於彼此的「共生足跡」。
照片來源 : 高蹺鴴- 國家地理雜誌官方網站
📍 小知識:高蹺鴴(Black-winged Stilt)
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特徵:細長紅腿、黑白羽色、尖長鳥喙
習性:常見於鹽田、魚塭、濕地,以小魚、小蝦、昆蟲為食
分布:台灣為過境鳥與少數留鳥,主要出現在台南、嘉義沿海
趣聞:因腿長得像踩高蹺而得名,是觀鳥迷眼中的「濕地超模」
#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 #官田濕地 #高蹺鴴回來了 #竹藝裝置 #躼跤紅跤痕 #VarigTinaway #臺南都發局 #生態教育 #自然共生 #濕地藝術 #官田慢旅 #環境美學 #野地風貌 #生態復甦 #綠色設計 #臺南好好玩 #生態藝術 #永續城市 #府城美學 #生態旅行 #賞鳥趣 #慢活台南 #大地詩意 #共生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