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北區區公所鎮北學堂由開基玉皇宮全力支持的傳統工藝糊紙昨天第七期課程結訓,由市府登錄糊紙工藝技術保存者吳文進指導學員創作的小春牛,昨天一字排開在佑民街逛大街,引來民眾好奇的圍觀。
春牛在古代是讓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以彩杖鞭策,象徵春耕的開始,演變至今意在學習牛的勤奮精神,並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作品不但保留傳統文化且能增添祈福求好運,格外具有意義。
台南市傳統工藝糊紙技術保存者吳文進希望讓學員能在新的一年祈求順利並帶來好運,特別選擇小春牛為主題。
吳老師也是每年春節鹿耳門聖母廟春牛的製作者,已連續二十幾年。
吳文進表示,牛雖然在生活中是常見的動物,為了打造出神韻相似且專屬自己的作品,學員在創作過程中皆用心投入,另還有學員親到仁德車站公園觀看畜養牛隻,以現場近距離觀察牛的樣態,並拍照供其他學員做為參考,讓大家能創作出栩栩如生的小春牛。
每位學員在課程中從編織骨架、黏貼糊紙到最後上色的階段,都維持專注用心的態度,並利用課後時間甚至犧牲自己的假日,只為打造出理想中獨一無二的小春牛,當作品完成時大家都相當高興且獲得很多的成就感。
本期課程除了舊生之外,也有從未接觸過糊紙的新生來學習,由於傳統糊紙技術漸漸凋零,現代的民眾已很少看到糊紙作品,年輕一輩的人甚至沒聽過,對於糊紙相當陌生。本期課程有新生願意加入,包括中樓里里長楊政衡,令人欣慰。
每期必報名糊紙課程的劉慧卿老師說,學習根基小春牛這段時間,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回家後利用休假日繼續製作,用色的部份從打底到完成經過數次的堆疊及局部打磨後再上色,希望能呈現台灣牛堅毅的生命力。
學員都感謝北區區公所及開基玉皇宮於鎮北學堂開設課程,吳文進老師悉心無私的教導,傳承傳統糊紙工藝。
昨天北區區長潘寶淑親自到場勉勵,看到大家的作品太生動,感動不已。她表示春牛是台南市重要的民俗文化象徵,過年時更有摸春牛的傳統習俗,本期特別選擇根基小春牛為主題,除了保存傳統民俗文化並有祈福討吉利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