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天狗木屐(左)據傳是幕府時代武士比武時所穿,藝妓木屐(右)除了跟超高外,重心在後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在時尚快速變動的時代,仍有職人選擇用雙手與時間,守住一段被遺忘的聲音——那是木屐敲擊石板路的清脆步伐聲。位於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的「振行鞋行」,創立於日治時期,至今已傳承三代,是全臺碩果僅存、仍堅持手工製作木屐的老店之一。
木屐曾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鞋履,不論是因應潮濕氣候的實用性,或作為傳統習俗中的吉祥象徵,皆深植臺灣庶民文化。振行鞋行自第一代郭全祿自日本學藝返台創立起,至今已近百年歷史,目前由第三代郭宗興傳承技藝,不僅保留傳統,更將木屐結合時尚與健康,賦予新生命。
木屐製作的技藝今已傳承給第四代郭品嫻。(張耘書拍攝)
木屐自明清以來即為常民生活用品,日治時期更廣泛使用,尤其在潮濕多雨的臺灣,木屐厚底透氣、防潮吸濕的特性,使其成為家戶必備。振行鞋行全盛時期擁有60至70名師傅,日產2至3千雙木屐,遍銷全台,甚至遠及離島金門、馬祖與澎湖。
第三代負責人郭宗興與鄭百齡夫婦。(張耘書拍攝)
第三代傳人郭宗興表示,臺南人對木屐的情感最為深厚,早年嫁娶時的嫁妝裡必定要有一雙木屐,象徵「穿木屐好賺食,金銀財寶滿大廳」的祝福。除此之外,道士舉辦科儀法會時登棚拜表亦需穿木屐,象徵「步上雲天」,至今每年仍有千雙以上的宗教需求。
雖然木屐一度因塑膠製品與藍白拖的興起而沒落,但近年民眾對健康與環保的重視,讓這項古老工藝重回日常視野。郭宗興便趁勢推出結合人體工學的機能木屐,不僅可矯正走路姿勢,更開發雕花鞋跟、時尚配色與客製化設計,讓木屐搖身一變成為穿搭亮點。
郭宗興說,手工木屐的製程繁複,從選木、陰乾到每雙需經過多達三十道工序,不僅需手工雕磨,還要依照顧客的腳型一雙雙量身訂做。儘管耗時費力、無法大量生產,他仍堅持「慢工出細活」,因為每一雙木屐,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也是他對工藝精神的堅守。
許多木屐都有特別的故事,歡迎來府城百年木屐老店買木屐、聽故事。(張耘書拍攝)
振行鞋行這樣的老店不僅是工藝的傳承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守護者。市府將持續支持職人文化,推廣台南獨有的歷史韻味,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再度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