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當一杯精品咖啡的酸甜餘韻在舌尖展開,你是否曾想過,是誰為這杯風味打了分?在台灣,這個人極可能就是陳婉甄—CQI 認證杯測師、咖啡後製加工師、台灣咖啡研究室主審,更是近十年來台灣精品咖啡評鑑現場最穩定的靈魂人物。
她不是出身咖啡世家,卻從農業科學出發,一路走進風味的殿堂。「我原本在研究所就想寫咖啡相關論文,只可惜那時咖啡品種分類還未成熟。」陳婉甄笑說,直到加入台灣咖啡研究室,從一名基層專員開始,才真正展開她的感官訓練與田野旅程。
台灣只要有咖啡樹的地方,就有她留下的評鑑足跡與田間筆記。她曾任台灣國產精品咖啡評鑑評審長、COE(Cup of Excellence)國際競賽技術總監,近三年更常身兼主審職責,為每一顆生豆評斷分數、把關品質。
「風味記憶,就是感官的資料庫。」她形容,杯測就像是味覺的考古學,需要把曾經喝過的每一種味道「標記起來」,與現場杯測的咖啡做比對與分析。她的工作,就是在乾香、濕香、風味、酸質、口感與餘韻中找出價值;用味覺、嗅覺、記憶與經驗進行「多維辨識」,是藝術,也近似科學。
在評鑑中,她與團隊遵循SCA(精品咖啡協會)評鑑標準與CQI的專業流程,從乾香氣開始,到加入水後的濕香,接著是味覺、鼻後嗅覺、餘韻甜感與整體平衡性,逐項打分。
「感官的維持很重要,會盡量避免去吃刺激的食物,本身對於感官的味道敏銳。所以就比別人抓到較多咖啡的細節 。」她提到,訓練感官的關鍵除了經驗,就是工具。她舉例,「咖啡香瓶」這類工具,可協助感官記憶建檔,就像侍酒師熟記葡萄酒風味一般,未來台灣也有越來越多「咖啡侍者」能推薦菜色搭配咖啡,而不只是紅白酒。
除了杯測,她也樂於走入咖啡農社群,做生豆的後製指導,協助農民理解處理法與風味之間的連動。她說:「以前我們都說風味來自烘豆師,但我更希望從源頭就能看見豆子的潛力。」
從一位農業背景的學生,到今天主導台灣精品咖啡評鑑的核心人物,陳婉甄用十年,證明風味是一種積累,也是一場選擇。她不僅評鑑風味,更透過每一次杯測,讓世界看見台灣咖啡的多樣與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