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藺草工坊」在三合院裡展示多種藺編作品,可供遊客參觀選購及體驗DIY課程。(鄭佩雯攝影)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在冷氣還未成為日常的年代,草蓆就是「窮人的冷氣」,是一張鋪在床上就能驅暑的天然寶物。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涼爽背後的藺草,不只承載了老一輩的回憶,也正悄悄在臺南西港檨林社區裡,重新編織出一段段關於創意、工藝與人情的溫柔革命。
臺南因水而生,也因水孕育出豐富的農產與工藝。過去曾文溪下游濕地藺草(俗稱鹹草)繁盛,讓西港北岸的檨林聚落成為臺灣著名的製蓆重鎮。時至今日,這段草蓆編織的記憶並未完全消逝。
2012年,全臺最後一間製蓆工廠「茂興製蓆」面臨歇業命運,然而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錦郎的號召下,一群擅長針車的社區媽媽接過蓆草,以創意文創包為載體,開啟了「藺草文創」的新篇章。
起初,她們只是用剩下的草蓆布料做出零錢包、手提袋,卻意外獲得廣大迴響。她們的作品輕巧、耐用又不失美感,不僅成為2014年臺南市長及2024年總統就職典禮的貴賓贈品,也被選為市府致贈志玲姐姐的嫁妝之一—那款名為「風華包」的作品,在蓆面四角縫上皮革,不僅美觀,更提升耐用性,傳遞出工藝與祝福的雙重價值。
為了因應市場需求,檨林社區於2016年正式成立「藺草工坊」,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聘請社區媽媽成為全職工藝師,並由竹編與拼布老師親自授課,持續精進技藝與設計能力。廢棄的三合院也在公私部門與替代役男的協助下,重生成為藺草創意工坊基地。
江姿錦仔細檢視用來編織包包的藺草蓆面,如有色差、斑點或斷裂,會以鑷子和小剪刀處理。(鄭佩雯攝影)
在這裡,每一片藺草都是經過曝曬、捋草、析草、搥揉等繁複工序,才得以進入工坊的巧手之中。社區媽媽江姿錦是草蓆文創的元老之一,原本在鞋廠工作的她,針車技術熟練,一加入工坊便脫穎而出。她分享,藺草不像布料那樣好掌握,彎折有限、還需用蠟線縫製,縫錯了針紮在「牛皮還是人皮」上得自己體會,常有人一整天才縫好一個包。
但越是困難,越能顯出這些工藝的可貴。最近天氣炎熱,因透氣又吸汗,藺草編織的安全帽內襯竟收到近百筆訂單,工坊媽媽們日夜趕工,卻甘之如飴,因為「那是客人的肯定,也是手藝被看見的時刻」。
藺草屬莎草科植物,又名三角藺草,與稻子一樣生長於水田中。它不僅質韌輕盈,更具吸濕、透氣、驅蟲等天然特性。過去,一張細緻草蓆不僅是家中降溫寶器,更是象徵地位的高級禮品,蓆越細、草越長,其價值也越高。
西港穀倉餐廳牆面上繽紛亮眼的「節氣包」即出自「藺草工坊」,依24節氣設計配色。(鄭佩雯攝影)
從傳統的草蓆到今天的鑰匙圈、手機袋、餐具包、飯糰造型手提袋、甚至帽蓆、內襯,每一件作品都帶著檨林的風土氣息與職人巧思。走進藺草工坊,草香撲鼻,那不只是植物的氣息,更是歷史的味道。
今日的檨林,不只保住了藺草文化,也透過文創實踐讓這門工藝成為地方創生的典範。從河而來的草,現在正隨著一針一線,緩緩編織出下一代的生活樣貌與記憶傳承。
位於臺南市西港區檨林里24號的「藺草工坊」,活化老屋做為藺編工藝基地(鄭佩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