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嘉義報導
昨(9) 日午後的高明寺,茶香緩緩氤氳,國樂悠悠迴盪。寺內藝文展示室,此刻正上演一場文化與信仰交融的盛事——「陳玉峰佛像畫修復展」開幕茶會。七幅沉睡於庫房數十年的佛像畫,在專業團隊的巧手下重煥光彩,靜靜散發著跨越時代的莊嚴與溫度。
陳英毅董事長
高明寺董事長陳英毅表示,此次佛像畫修復能夠順利完成,歸功於多方的默默付出與合作。他首先感謝前總幹事、現任董事蔡宏二,當年在寺廟庫房中發現了這七件珍貴的捲軸,並立即安排裝裱保存。然而,因年代久遠,紙質早已脆化變異,急需專業修復。
在常務董事陳浚沂的牽線下,高明寺得以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曾永寬教授及其師生團隊投入修復工作,並獲得縣府文化觀光局認定為「重要古物」。其後,更延攬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修復師葉竑毅親自主持修復,讓古畫重現風華。
陳英毅特別感謝總幹事蔡順仁的精心規劃與籌備,讓修復成果最終得以以展覽形式與大眾見面。他動情表示:「這是一場凝聚各界力量的文化保存行動,讓沉睡多年的佛像畫重新呼吸,延續信仰與藝術的生命。」
常務董事陳浚沂更直言,修復的契機源於韋馱尊者像,進而牽連出整批佛畫的保存與重現,「這是佛法的奇妙因緣,也是地方文化的驕傲。」
嘉義縣文觀局長徐佩鈴
開幕茶會上,嘉義縣文觀局長徐佩鈴 感性地說:「這不只是修復工程,更是一段善緣的成就。踏進高明寺,就有一股安定的力量。」
陳玉峰,重要佛像畫師,被譽為台灣百年來第一代彩繪匠師之一。他的筆觸融合明清水墨的細膩韻味與傳統廟宇彩繪的華麗層次,線條中蘊含著謙遜、踏實的虔誠心意。日治時期,他吸收西洋與日本現代美術養分,形成獨特畫風,超越同儕而聞名。
這批修復展出的佛像畫,創作年代約在1958年至1960年間,屬工筆重彩畫法——以礦物色粉與天然顏料調和,層層敷彩、華麗濃重。即便是衣紋上的細小圖案,也畫得精緻如絲,呈現富麗堂皇的氣韻。
左起曾永寬教授,陳浚沂董事,陳英毅董事長,葉竑毅修復師,前總幹事蔡宏二
多年來,這些佛像畫被閒置於高明寺庫房,直到時任總幹事蔡宏二在整理時意外發現,才重新裱框懸掛於後殿二樓。然而,頂樓高溫高濕的環境使紙質文物逐漸劣化、發霉。為延續其生命,高明寺再次啟動修復計畫,邀集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曾永寬教授帶領師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師葉竑毅共同合作,展開細緻的「修舊如舊」工程。
雲科大曾永寬教授分析,陳玉峰的畫風參考了明清水陸畫的世俗化特點——人物安詳慈和、色彩明亮艷麗;並結合水墨淡彩與文人畫法,追求人物姿態的活潑與物體的動感,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這批佛像畫,不僅在藝術價值上重要,更在2022年經嘉義縣政府公告指定為一般古物,2024年更正式定名為「朴子高明寺陳玉峰佛像畫」,成為文化資產的專有名詞。
葉竑毅修復師是新北市指定技術保存者,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修復師,參與無數重要文物的修復。指出三寶佛的畫作曾修復過,其餘四幅則發霉嚴重,「我們保留原有的時代痕跡,讓觀者既能感受歷史厚度,也能欣賞到更佳的保存狀態。」
葉竑毅認為,重要作品應避免長期暴露在強光下,必要時應製作高仿真複製品供展示,原件則在適宜條件中休養。「修復不是讓它變得好看,而是讓它能在幾十年甚至百年後,依然被後人完整看見。」
展場中,佛像畫色彩層疊、細節纖毫畢現,觀者無不駐足凝視,感受到一股由畫面流瀉出的平靜與安詳。高明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寺廟作為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平台,「讓信仰中心同時也是文化的守護者。」
在茶香與梵音中,這場修復展不只是一次視覺饗宴,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藝術、信仰與文化,於此交織成永恆。
展覽資訊
展期:2025/8/1–8/17、2025/9/15–9/27
時間:09:00–17:00
地點:高明寺藝文展示室
陳玉峰(1900年3月1日—1964年3月21日)
臺灣彩繪匠師,出生於日治臺灣臺南縣臺南市,本名陳延祿,玉峰為字號,人稱祿仔司、祿仔仙或陳畫師,與潘春源同拜泉州畫家呂璧松為師。其作品主要遍及臺灣南部縣市,例如臺南大天后宮、澎湖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嘉義城隍廟等處都有其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