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臺南府城隍廟湧入大批觀眾,紅磚地板上擺滿了板凳,殿堂內外人潮緊緊相隨,這不是一般的祭典,而是一場將音樂融入廟宇的演出──《靈魂的聲紋》。
今晚的演出由張孝維策展,邀集日本吉他演奏家渡美幸裕與琵琶演奏家鍾玉鳳共同登場。在香煙裊裊的神桌前,或獨奏或合奏,吉他的清亮、琵琶的婉轉,在古老殿宇間交織,彷彿訴說著臺南城隍爺守護府城數百年的故事。
廟堂裡,人群屏息靜聽,燈籠紅光與樂聲相互映照。觀眾或席地而坐,或踮腳張望,有人以手機記錄,也有人乾脆闔眼沉醉。演出者端坐神案前,與背後的城隍爺遙遙相對,音樂像是一場祈禱,把人間的情感訴諸於神明聽聞。
渡美幸裕的吉他聲,與鍾玉鳳的琵琶互相呼應,形成跨越國界、跨越時代的聲音對話。音樂在廟埕流動,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文化的交會:東方的細膩與西方的即興,在府城的夜裡找到了共鳴。
演出過程中,不乏老一輩信眾認真傾聽,也有年輕觀眾專注拍攝。城隍廟裡的古鐘與石獅,靜靜見證了這場跨世代的相遇。對許多人而言,這場演出不只是音樂會,更像是一種文化記憶的更新,把信仰的莊嚴與藝術的自由合而為一。
在觀眾如雷的掌聲中,演出者與策展團隊一同站在殿前謝幕,背景是一盞盞紅燈籠與莊嚴神像,顯得格外莊重。這不只是對觀眾的感謝,更像是對城隍爺的致敬。懸掛著「爾來了」的布旗,彷彿呼應這場文化盛會──人來了,神在,音樂也在,府城的夜因此更加厚重而深情。
《靈魂的聲紋》不只是臺南的廟口音樂會,它也在嘗試透過當代音樂語彙與歷史場域的結合,展現了這座城市如何在古老信仰中,持續尋找當代文化的可能性。
當最後一曲落下,觀眾久久不散,樂音似乎仍在廟堂間迴盪。這夜的府城,不只是信仰之城,更是一座會唱歌的城市。
#臺南 #府城隍廟 #靈魂的聲紋 #台南藝文 #台南音樂會 #台南文化 #台南活動 #城隍廟 #藝文活動 #現場演出 #傳統與當代 #古城新聲 #台南必去 #文化台南 #台南夜生活 #宗教藝術 #信仰與藝術 #府城藝文 #現場音樂 #跨界音樂 #台南人 #府城夜色 #台南美術館 #壓軸演出 #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