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陳耀昌的小說《傀儡花》,將讀者帶回19世紀末台灣,在清法戰爭與牡丹社事件的動盪中,展現了土地、族群與外力交錯的複雜面貌。這不是單純的歷史再現,而是讓人看見戰火背後的小人物,如何在夾縫中生存。
小說中的「傀儡花」,不是浪漫的花,而是帶著血淚的象徵。它映照出女性的柔韌與堅毅。即使命運被擺佈,角色仍如野花般綻放,這份倔強正是台灣歷史底層最動人的力量。正如古語所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她們的眼淚,早已化作對土地的守護。
《傀儡花》最打動人心的,不是戰場的煙硝,而是人物的心境。有人選擇忠義赴死,有人選擇苟且偷生。孟子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但小說揭示更多灰色地帶:不是人人都能成烈士,更多人只能在親情、族群與生存之間痛苦搖擺。這樣的矛盾,正是人性的真實。
《左傳》有言:「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民為草芥。」小說中的小人物,往往被時代洪流推擠,命運輕如草芥。然而,正是他們的掙扎與堅持,構成了這片土地真正的靈魂。這提醒我們,歷史並非只屬於將相與英雄,而是由千千萬萬的無名者共同編織。
《傀儡花》不只是歷史小說,更像是一面鏡子。今日台灣仍處大國角力之間,如何守住自我的靈魂與價值?這是小說留給現代人的提問。讀罷令人想起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歷史的血與痛,或許正是滋養未來的養分。
合上書本,心頭仍沉甸甸的。《傀儡花》讓我們直視過去,也逼我們思考未來。歷史的傀儡命運,能否轉化為自主與堅定?這份提問,或許才是小說真正的力量。
#傀儡花 #陳耀昌 #歷史小說 #台灣文學 #清法戰爭 #牡丹社事件 #副刊心得 #讀書心得 #書評分享 #歷史與人性 #人性掙扎 #忠義與生存 #台灣歷史 #文學副刊 #戰爭與和平 #女性角色 #血與花 #歷史記憶 #古文引用 #落紅不是無情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左傳名句 #閱讀心得 #書香台南 #阿勃勒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