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張曼娟24歲時發表的短篇小說集《海水正藍》,甫問世便以清新而又帶著隱痛的筆觸,撼動讀者心弦。這些故事表面看似青春與愛情,骨子裡卻直指「人心的孤寂」與「家庭的缺口」。它之所以歷久彌新,不僅因為文辭優美,更因其真切映照了人性的脆弱與掙扎。
同名篇〈海水正藍〉中,小彤在父母離異後,心靈逐漸荒蕪。妹妹雪雪是唯一的陪伴,卻仍無法填補那片空洞。當颱風夜來臨,少年孤勇地衝進風雨,終於沉沒在無情的海水裡。這個結局,像是一首為破碎家庭而作的輓歌。
人心之苦,不在於外在的風雨,而在於「無人可訴」。正如《左傳》所言:「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每個孩子面對同樣的家庭斷裂,感受卻迥異,有人選擇壓抑,有人選擇逃亡。小彤的結局,是一種極端的呼喊,也是社會未曾聽見的低鳴。
在〈長干行〉裡,張曼娟借李白詩意,描寫青梅竹馬的錯身而過。少年少女在時光的洪流中,逐漸走散,回首時已無法再擁有。這種「不得」的人生況味,正是最貼近人性的幽微處。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愛情中的錯過,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沒有勇氣承擔、沒有智慧把握。張曼娟筆下的愛,既美麗,又殘酷,映照出現實人生中每個人都曾有過的悔恨。
另一篇〈永恆的羽翼〉裡,妻子在丈夫與父親之間搖擺,選擇了孝道,卻讓婚姻陷入危機。丈夫的憤怒與不解,正是人性中「自我」與「責任」的拉扯。最終他學會了包容,也明白「羽翼」不是逃避,而是承擔。
這讓人想起《論語》所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愛與孝之間,往往不是二選一,而是如何學會兼容。張曼娟在故事裡,逼我們看見人性最真實的兩難。
讀完《海水正藍》,那片藍不再只是大海的顏色,而是人性的投影:藍得澄澈,也藍得憂鬱。它提醒我們,孩子需要被聽見,愛情需要被把握,孝道需要被理解。
人心如海,表面波光粼粼,深處卻暗潮洶湧。張曼娟的文字,以最溫柔的方式,揭開最尖銳的傷口。
正如《莊子》所言:「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海水正藍》讓我們看見,那些在表面沉默、內心卻早已呼喊無聲的靈魂。
《海水正藍》不是青春戀曲,而是一本人性之書。它告訴我們:人心最需要的不是偉大的答案,而是一份能夠被理解的陪伴。這份藍色記憶,會隨著歲月流轉,依然在讀者心底拍打不息。
#張曼娟 #海水正藍 #台灣文學 #青春文學 #家庭書寫 #親情 #愛情錯過 #孝道 #人性探討 #心靈成長 #藍色隱喻 #閱讀心得 #書評 #藝文副刊 #經典小說 #文學療癒 #成長必讀 #錯過與遺憾 #人心如海 #生命課題 #書單推薦 #閱讀分享 #心靈共鳴 #人生哲思 #閱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