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在黑暗的深海裡,潛艇不是單純的鋼鐵武器,而是一艘漂浮在「死亡與存活之間」的棺材。《獵殺 U-571》帶我們潛入戰爭的幽閉世界:呼吸聲壓低到近乎停止,深水炸彈如同惡魔的心跳,隨時要把船殼撕碎。觀影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緊張的軍事對抗,更是一場人類良知與戰爭機械的拔河。
戰爭中的「人」與「物」
電影的核心,是美軍冒險奪取德軍 U-571 潛艇上的「密碼機」。這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像一場人性的考驗。當士兵們穿上敵人的制服、駕駛敵人的船隻,他們成了戰爭中最矛盾的存在:為了勝利,他們必須「像敵人一樣思考」,甚至短暫地「成為敵人」。這讓我想起漢娜·鄂蘭所言:「最可怕的惡,往往不是源自惡魔,而是平凡的人在體制裡選擇不去思考。」
戰爭的殘酷與哲學的叩問
觀影時,我腦中浮現托馬斯·霍布斯的名言:「人對人是狼。」在深海裡,這句話顯得格外刺耳。人類文明薄如潛艇的鋼板,一旦炸裂,就只剩下赤裸的求生本能。戰爭的殘酷在於,它不允許「選擇善」,而是逼迫人們「選擇活」。
但另一方面,存在主義者沙特提醒我們:「人是被判決自由的。」即便在炮火與深海壓力之間,士兵依然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選擇戰鬥,意味著背負殺戮;選擇退縮,則可能葬送同袍。自由不是解脫,而是一種深不可測的責任。
當代的折射:烏俄戰爭的陰影
看著銀幕上的潛艇對抗,我不禁聯想到今日仍持續的烏俄戰爭。科技雖已進步到無人機與精準導彈的時代,但「戰爭的本質」未曾改變:資源的掠奪、權力的角力,以及無辜者的犧牲。戰場上,年輕士兵的恐懼與絕望,與 1940 年代深潛在北大西洋的水手沒有兩樣。
康德曾經說過:「人應當被視為目的,而非手段。」然而戰爭一次又一次,把人當作棋子,把鮮血當作數字。這是我在觀影後最無法釋懷的地方。
《獵殺 U-571》不僅是一部軍事動作片,更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戰爭如何把人推到極限,也迫使我們直面一個殘酷問題:在死亡陰影下,我們還能堅守人性的底線嗎?
或許,正如尼采所警告的:「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戰爭就是那片深淵,它考驗的不只是國家與軍力,更是每個人的靈魂。
#獵殺U571 #戰爭電影 #深海潛艇 #戰爭的本質 #靈魂的拷問 #人性掙扎 #戰爭與和平 #烏俄戰爭 #深淵凝視 #哲學思考 #電影觀後感 #戰爭殘酷 #尼采金句 #霍布斯 #康德 #沙特 #漢娜鄂蘭 #存在主義 #戰爭反思 #電影心得 #新聞副刊 #戰爭陰影 #人類自由 #生命選擇 #靈魂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