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葉涓涓,台灣照顧服務家事協會監事召集人、病患家事服務職業工會理事長
記者 范繼如/ 台南報導
在台灣長照制度推進的八年間,「居服員與病服員兩造合一」政策被視為資源整合的必要措施,卻也為前線照顧工作者帶來沉重壓力。一位深耕照護領域超過三十年的理事長受訪時直言:「我們不是營利事業,光是訓練一個照服員就要花費很多精力了,經費來源政府的補助一分一毫都花在刀口上。」
這是一路橫跨醫院、家庭、教育訓練與工會組織的實務人生,她從前線照顧病人、到後來組織工會、以團隊幹部一起努力,爭取政策資源,每一步都踩在台灣照護制度的推廣路上,配合政府一起推動政策。
她語氣略帶激動。多年來,她服務的工會自辦訓練課程、安排就業、追蹤成效,做到從「學習—考照—就業」一條龍服務。她也不諱言:「我們不是那種辦完課程就結束的單位,我們會協助學員們找工作、輔導、穩定工作。」
有些專業的技術課程。她說:「卻找不到政府規定的相對應類別,所以申請不到該有的經費補助。須由訓練單位自行吸收。」
「人力少、責任大,誰敢做這份工作?」
談到照護職場的變化,她無奈地笑了:「年代不同,思想轉變,以前,接 case ,不挑不換。現在接 case ,不一樣了,會挑地點、挑時間、挑服務內容。」
她點出現場最沉重的問題:風險轉嫁。
「你知道嗎?我們教學員怎麼、換尿布、上下床、協助洗澡,這些其實都是有風險的動作。只要病人跌倒、浴室沒擦乾導致滑倒,責任就是照服員的。如何加強協助這風險分擔?沒人說得清楚。」
在目前這樣的環境下,要維持結訓能留下來參於職場的真的不多,更何況是在醫院服務的照顧服務員,時間長就更沒意願了,資深的人員撐不久。工會團隊只能靠「責任感」與「情感訴求」苦苦維繫一條勉強運作的照顧系統。
「我們是草創者,也是墊背者」
「從照顧自家病人,到成立人民團體、爭取加保、設立工會,我們一直在為照顧服務員爭取福利,如果政府單位看不到基層的辛苦,工會也撐不久的,如何配合政策推動。」
葉理事長感慨的回憶創會初期的歷程:「1988年(民國77年),我們手上只有30位會員,沒有資源、沒有輔導,也沒有多少人看得起我們。那時真的很難。但我們很幸運,遇到了一位願意相信我們、伸出援手的理事長。正是因為他的支持與引導,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至今我仍心存感激,從不曾忘記那份在關鍵時刻給予的溫暖與力量。」
她語氣放緩:「我們本就不是在營利賺錢的單位,我們只是一群不忘初衷,抱著能為會員服務的熱誠態度在做事。希望這條路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能參於進來,大家攜手共創,銀髮族的完善照顧。
這場訪談不只是分享未來長照趨勢,也是一位基層教育者、照顧者、組織者的真實心聲。從醫院到家庭,從病榻到教室,葉理事長見證了照服產業的高牆與低谷。她說:「照服員是個神聖的工作,當有心要踏入這職場,請先認真評估,是否能接受這份工作(把屎把尿),如果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也是未來職場的一顆光亮的星星,如果是否定的,就請轉業,才不會浪費了自已學習的寶貴時間,浪費了政府補助的一片心意。
在這條照顧的路上,她們不是邊緣人,而是撐住整個系統的底層主角。.
#長照趨勢 #基層教育者 #照顧者心聲 #組織者觀點 #醫院到家庭 #病榻到教室 #葉理事長 #照服產業 #高牆與低谷 #神聖工作 #照服員 #職場評估 #把屎把尿 #職場光亮星星 #轉業建議 #學習時間 #政府補助 #照顧之路 #底層主角 #系統支柱 #照顧行業 #真實心聲 #未來職場 #照顧服務 #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