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在風雨交織的災後天空下,一幅書法作品,彷彿一道靜謐的光,照亮了滿目瘡痍的南台灣。
蔣勳老師《金剛經》作品
「願無所住,而生其心。」——蔣勳老師以心書寫《金剛經》,筆筆沉穩如磐,字字溫柔如泉,無償捐出立軸一幅,作為丹娜絲颱風災後重建的義賣之用。今(5)日於新營文化中心舉行捐贈儀式,市長黃偉哲親自出席,回贈感謝狀,感念其以藝術為舟,載來希望與慈悲。
這不只是一幅墨寶,而是一份來自書寫者深切的祈願與責任。在災後的靜默之中,蔣老師無聲地出手,讓藝術不再只是展覽廳中的風景,而是災民心頭的一帖安慰。
市長黃偉哲致詞表達感謝各界善行義舉
黃市長感性地說,丹娜絲肆虐,考驗著市府的應變,也挑戰著市民的韌性。所幸,在困頓時刻,社會各界如星辰般閃耀,災後救援不僅是物資的堆砌,更是愛的層層堆疊。
蔣勳,一位文字與繪畫的行者,此刻亦化為援助的手。他不僅用筆墨書寫人文之美,更以實際行動,展現人文之善。他的書房設於水交社文化園區,取名「和通蔣勳書房」,自113年啟用以來,已成為台南文化的靈魂角落。當中展出的《金剛經—應無所住》,不設門檻,不設預約,開放每位行經此處的旅人,與經文、與自己相遇。
此次義賣作品由欣雄建設以新台幣60萬元收藏,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得知後亦隨即捐出等額款項,兩者合力貢獻120萬元,全數作為災後重建基金,讓風災過後的泥濘之地,重新生出可居之屋、可居之心。
文化局表示,藝術,不該只是懸掛在牆上的裝飾,而是與生活共震的靈魂。而這場由書法出發的愛之行動,不只是義賣,更是一場文化與公益的深情握手。
市府也承諾,所有來自各界的捐助,將以最嚴謹的態度妥善運用於災區修復,並公開透明於官網公告每一筆支出,讓信任得以延續,讓愛得以落地生根。
若您也願意與蔣勳老師、欣雄建設、和通基金會一同,為這片受創的土地種下重生的種子,請至台南市社會濟助金專戶線上平台捐款,或撥打專線(06)299-5686,一起以愛為筆,書寫台南最溫柔的篇章。
全體大合照(欣雄建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陳智豪總經理、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李怡寧董事長、蔣勳老師、黃偉哲市長、文化局黃雅玲局長、蔣勳文化基金會林則佑執行長、新聞及國際關係處蘇恩恩處長)
蔣勳 小檔案
蔣勳,一位橫跨文學、藝術與教育領域的重要人物,不只是台灣藝文界的巨擘,更是華人世界少有兼具詩人之靈、畫家之手與哲人之心的美學實踐者。他的創作與思想,總能在靜水深流中,激起觀者心中的漣漪。
1947年,蔣勳誕生於中國陝西西安,三歲時隨家人來到台灣,童年於台北龍山寺、大龍峒一帶成長。他的成長環境既傳統又市井,使他從小便浸潤於宗教儀式與庶民文化的底蘊之中,也為他日後筆下對「人文之美」的執著奠下基礎。
大學時期,他選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就讀,並進一步在藝術研究所專攻美學。1972年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深造,接觸西方繪畫與哲思,這段旅法經歷開拓了他的視野,也促成他日後將東方書畫與西方色彩融合的獨特風格。
1976年返台後,蔣勳致力於藝術教育與文化推廣,擔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後創立東海大學美術系,成為中台灣藝術教育的開路先鋒。他主持的廣播節目《美的沉思》,曾兩度獲得金鐘獎肯定,展現他以聲音傳遞藝術思維的魅力。他不只講藝術,更透過詩與散文,寫人性、寫孤獨、寫美感的覺醒,代表作如《孤獨六講》、《池上日記》、《夢紅樓》等,皆深受讀者喜愛。
蔣勳的書畫作品氣韻深遠,筆鋒內斂卻蘊含力量。他尤愛書寫佛經,特別是《金剛經》,認為其文字所蘊含的哲理與美感,是藝術與信仰的交會。他的《金剛經手抄》系列,不只是一幅幅字畫,更是靜心書寫的過程,透過筆墨修行,也邀請觀者靜觀自身。
自113年起,蔣勳駐留台南,與市府文化局、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在水交社文化園區設立「和通蔣勳書房」,不定期展出畫作與書法,免費入場,期盼讓藝術回歸日常生活之中。這座書房既是藝文展覽空間,也是思想對話的場所,吸引眾多文青與藝術愛好者前來朝聖。
蔣勳常說:「藝術不是裝飾,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他的生命旅程,從筆尖流動到社會現場,不論是義賣救災、文學導讀、或是在鄉間田野的藝術展覽,都展現他「以美化人」的初心。當社會遭逢創傷,他總願以書畫與文字撫慰人心。對他而言,美,不是遙不可及的崇高,而是可以牽起人與人之間溫暖連結的力量。
在當代快速冷漠的時代裡,蔣勳是一道溫柔的風,一盞沉靜的燈。他用一生實踐著一個簡單卻深刻的信念——讓藝術回歸人性,讓人性趨近光明。
#蔣勳 #金剛經 #書法義賣 #丹娜絲颱風 #台南風災 #藝文援助 #災後重建 #新營文化中心 #台南市政府 #欣雄建設 #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 #和通蔣勳書房 #水交社文化園區 #藝文公益 #文化推廣 #慈善捐贈 #藝術救災 #台南文化 #風災義賣 #書法藝術 #災區援助 #跨界合作 #社會責任 #人文精神 #藝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