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潘岳雄彩繪關帝爺。(潘岳雄提供)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在臺南,廟宇不只是信仰中心,更像是開放式美術館,屋簷下的彩繪,是眾神專屬的「形象照」。而如果你在臺南天壇、大天后宮、三官廟或松柏嶺受天宮看到眼神會跟著你移動的門神,很可能出自同一支筆——府城彩繪世家第三代傳人潘岳雄。
潘岳雄畫藝精湛,更身體力行肩負起傳統彩繪的保存與傳承。(張耘書拍攝)
這位大師的家譜裡,彩繪顏料可能比墨水多。祖父潘春源、父親潘麗水,都是府城名畫師。潘岳雄自小耳濡目染,國中時同學在打球,他在畫稿旁磨金箔;高中時同儕在補習班拚數學,他在廟宇裡幫門神上色。
他笑說:「以前我爸畫稿開臉,我就負責上色和安金,雖然是打工性質,但那是我最寶貴的課後班。」
退伍後的他,曾在美軍福利社一做就是11年,從事美工設計,接觸到大量西方視覺風格與設計理念。這段經歷乍看和廟宇彩繪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卻說,那些異國的色彩感、構圖法,日後全都成了他筆下的「秘密香料」。
直到中美斷交,美軍撤離,他才回到「春源畫室」全職作畫。此時的他早已能獨當一面,甚至帶學徒,「不過頂著父祖的名氣壓力很大啊!」他半開玩笑地說,「有時候畫壞一筆,比考試不及格還糗。」
潘岳雄的創作涉獵廣泛——門神、壁畫、樑枋、佛像、王船、瓶器……全都難不倒他。但他坦言,門神最考驗功力:「眼睛要像監視器一樣,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盯』著你;鬍鬚要輕飄卻有穿透感;手勢要自然不僵硬,神情氣韻才能到位。」
他說,這種「府城潘家」的技法與畫風,影響了全台的門神彩繪走向,也成了他無形的招牌。
雖然生在彩繪世家,他卻從不把自己鎖在祖傳的顏料櫃裡。潘岳雄拜過蔡茂松、張伸熙、黃磊生、王國和學水墨畫,向林彥良學膠彩,還向書法名家請益。這讓他的彩繪兼具穩重與典雅,人物傳神,連山水花草都帶著詩意,不流於匠氣。
「學越多,筆下就越自由。」他邊說邊示範,一朵廟門旁的牡丹花,竟透著中西合璧的色感。
潘岳雄常說:「只要手還能握筆,就會繼續畫;只要有人肯學,就願意教。」多年來,他在各大中學、大學開課,也在社區辦彩繪班。矢志傳承傳統藝術,不遺餘力地培養後學,讓傳統彩繪能透過現代不同的教學體系傳續開展。
在臺南的廟宇裡,彩繪是神與人之間的媒介,也是歷史的顏色。潘岳雄筆下的門神,不僅守護香火,也守護著一種工藝的尊嚴與生命力。
有人問他為何不退休,他只淡淡地說:「退休?顏料還沒乾呢。」
如果你在臺南廟埕抬頭,看到一雙雙氣勢逼人的眼睛正盯著你——別怕,那只是潘岳雄的門神在說:「這裡,有故事。」
潘岳雄集結府城四大月老的神像特徵於一畫,展現畫藝也突顯創作巧思。(潘岳雄提供)
運用各種不同金箔裝飾技法的擂金畫,既華麗又不失典雅。圖為作品〈虎溪三笑〉
#潘岳雄 #府城潘家 #臺南彩繪 #廟宇藝術 #傳統工藝 #門神畫作 #民俗工藝 #文化傳承 #春源畫室 #彩繪世家 #臺南天壇 #大天后宮 #三官廟 #松柏嶺受天宮 #高雄哈瑪星代天宮 #大龍峒保安宮 #工藝大師 #臺南文化獎 #彩繪保存者 #臺南旅遊 #府城文化 #臺灣民俗 #傳統藝術 #宗教美學 #門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