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在臺南左鎮的街角,一張簡單的桌子擺滿各式各樣的竹製品:竹籃、提籃、桌椅,還有大小不一的生活器物。這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溫度的竹器,全出自今年 85歲的竹藝職人李天生之手。
竹子與生活的緣分
李天生從小在農村長大,家境清苦,但竹子就在身邊。父親常用竹子製作農具,他看在眼裡,覺得既實用又有趣。國小畢業後,他開始在田裡幫忙,閒暇時便拿起刀子切竹、劈篾、編籃。13歲時,他的竹簍作品得獎;16歲便能幫人建造竹籠茨賺錢。自此,竹藝成了他一生的伙伴。
「竹子粗細不一,只要看一眼,我就知道適合做什麼器具。」李天生笑著說。
精湛的工藝
從挑材、砍竹、剖篾到編織成器,李天生全都一手包辦。七十多年來,他的雙手將一根根竹子,化為日常可用的桌椅、菜櫥、搖籃,也能是精巧的提籃與飾品。他熟悉竹材的特性,深知冬至前十天到農曆二月十五日的竹子水分最少,不易蛀蟲,最適合加工。
即使年過八旬,他仍然眼明手快。前幾年在藝術家林昭慶的鼓勵下,他動手打造傳統竹屋,歷經大埔地震依然穩固,展現了竹構工藝的耐久與智慧。
李天生擺設竹製品的小攤位,整齊排列的籃筐、提籃,是他心血的展現。
三件小巧的竹籃,細膩的編織紋路,展現出他對工藝的堅持。
製作工具:彎刀、刮刀、木夾,這些陪伴數十年的工具,留下歲月痕跡。
竹藝的傳承
多年來,李天生不僅埋首創作,也樂於分享。他曾多次受邀到社區授課,徒弟如李芝熒、張秋香已經出師,持續將竹文化發揚光大。他說:
「有人想學,我就去教,這些技藝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
雖然也曾有越南廠商邀請他出國授課,但他仍選擇留在家鄉,把手藝留給左鎮。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讓這片土地上的竹子物盡其用,不至荒廢。
竹子裡的生活智慧
在傳統農業社會,竹子是最貼近庶民的材料。它能入菜、能建屋、能製器。李天生的竹藝,承載了這份古老智慧,也提醒現代人:在簡樸的材料裡,蘊藏著無窮的可能。
如今,他的竹製品不僅是生活器物,更是文化記憶的縮影。85歲的李天生,仍然每日在竹香與刀聲中,編織出一件件帶著生命力的作品。
#左鎮 #竹藝 #李天生 #職人精神 #國寶級藝師 #竹編工藝 #臺南工藝 #傳統手藝 #匠心獨運 #生活智慧 #手作工藝 #編織之美 #竹文化 #臺南左鎮 #竹籃 #竹編籃筐 #竹構建築 #手作魅力 #職人日常 #文化傳承 #職人故事 #竹工藝 #竹子生活 #在地文化 #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