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臺南再添南管保存者 陳進財、黃美美的傳承之路
在臺南的清風裡,總有一縷若隱若現的樂聲,像是竹林深處傳出的呼吸。那不是繁華的管絃,而是一種古老的吟唱,低徊、婉轉,帶著時光的塵香。這就是南音——一種從閩南渡海而來、在府城落地生根的古韻。它不求喧鬧,卻在日常裡潺潺流淌,成為庶民生活最悠遠的樂章。
近日,文化局公告兩位南管資深藝師——陳進財、黃美美——獲認定為「傳統表演藝術—南管」保存者。這不僅是個人榮耀,更是臺南南音保存系統再添厚度的見證。
自四鯤鯓群鳴社出身的陳進財,浸淫南管將近七十年,師承沈慶玉、吳道宏與伍約翰,精通指、譜、曲,尤擅洞簫、二弦與噯仔。他的唱風古雅而典重,如同老照片凝固的時光。
然而,他不僅是演奏者,更是傳承者。長年參與館閣事務、地方祭典,熟悉南管與信仰的歷史脈絡。近年來,他更走入灣裡和聲社等館閣指導後進,把古音轉化為當代生命力,展現出一份承繼文化的堅定心志。
黃美美則是另一段溫婉的樂韻。自幼習藝於南聲社,在張鴻明與吳道宏的薰陶下,她的唱腔清麗婉轉,樂器多能,至今已累積近一甲子的功力。
自1997年起,她長年投身灣裡和聲社、下茄萣振南社、喜樹國小喜聲社等館閣教學,把南音帶進地方與校園。2023年,更出任南聲社理事長,以女性身影展現「承先啟後」的使命,在教學與推廣間,將南音柔韻播撒更遠。
臺南自2009年將「南管」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類文化資產後,已陸續認定「南聲社」、「安定海寮普陀寺清和社」、「振聲社」等團體為保存單位;2021年,張栢仲、蔡芬得兩位藝師也獲認定為保存者。時隔四年,如今再添兩位耆宿,不僅顯示南管人才基礎深厚,更使整體保存系統更臻完善。
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未來將持續挹注資源,讓「南音古韻」在時代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南音之美,不在於瞬間的熱鬧,而在於長河般的靜靜流淌。當陳進財吹響洞簫,當黃美美低唱曲韻,那些聲音彷彿穿越百年時光,連結起廟埕、街巷、乃至孩童的耳朵與心靈。臺南,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默默守護者,才得以讓「古音」不成遺響,而成為活在當下、迎向未來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