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堅持傳承手工製被職人精神與技藝的蔡順龍(左)、蔡雯雅(右)父女。(鄭佩雯拍攝)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在臺南將軍區苓仔寮,有個男人每天與「雲朵」為伍。這可不是什麼詩意的隱喻,而是真實生活畫面——棉花在空中飛舞,陽光從鐵皮屋頂灑下,蔡順龍師傅一手拉棉、一手拍棉,像在指揮一場棉花交響樂。
老師傅揮汗工作,將內胎被套與棉花縫合固定,全憑經驗,無需丈量。(鄭佩雯拍攝)
「看起來很輕鬆?來來來,拍個五分鐘你就知道什麼叫滿頭大汗!」他笑著說,語氣裡藏不住幾分得意。這位自13歲入行的老師傅,五十多年來每天都在和棉花搏感情——他說,棉花「有脾氣」,鋪得太薄會鬧情緒、拍得太狠會翻臉。
成團的棉花放進梳棉機會被梳理成一捲棉片,捆在竹竿上就像是巨大棉花糖。(鄭佩雯拍攝)
蔡順龍的手工被,沒有華麗包裝,卻有滿滿人情味。
「以前結婚、出遠門,一定要訂手工棉被,代表父母的祝福。」他邊拍邊聊,竹條發出啪啪聲,彷彿在替過去的歲月打節奏。
1950年代的苓仔寮,是全臺最熱鬧的「棉被巢」——家家戶戶輪班趕工,拍棉聲連夜不斷。那時候棉被可是「嫁妝界LV」,要提前半年預約才買得到。如今市場被機械化製程取代,只剩下阿龍師這樣的職人,還在一針一線地守著那份溫度。
「這門技術啊,怕火、怕潮、怕冷氣!」阿龍師笑說,做被子的環境夏天38度、冬天手凍僵,但就是不能開冷氣。這份「熱情」不只比氣溫高,也比棉花還軟。
他常帶學生體驗製被,「年輕人第一次看到棉花長什麼樣,有人還問是不是棉花糖。」他說這話時眼睛發亮,像個驕傲的老師。「我願意無條件教,反正手藝這種東西,不教就斷啦。」
女兒蔡雯雅接手經營後,讓冠和棉被行不再只是巷口小店,而是打進了網路市場。她笑說:「以前爸爸靠手工養家,現在換我靠網路養他。」父女倆一搭一唱,讓老店有了新活力。
蔡順龍說手工被要縱橫交錯、中間厚四邊薄,才能貼合人體,達到保暖效果。(鄭佩雯拍攝)
手工被的靈魂在「鋪棉」。
「中間要厚、四邊要薄,才會貼身。」阿龍師邊講邊比劃,手上的棉花柔得像雲。
他說,有客人拿60年前的舊被來翻新,「別人嫌麻煩不接,我都接。那床被可能陪他們度過婚禮、搬家、生小孩……怎麼捨得丟?」
他看著棉被的眼神,就像別人看初戀一樣深情。
從清領時期傳入的「拍棉被」技術,到保濟宮冬至「送火王」的習俗,苓仔寮的棉被產業其實是臺南地方記憶的一部分。蔡順龍師傅,正是那個還在守著記憶的人。
如今,遊客搭上雙層巴士來體驗手工製被,拍照、打卡、笑聲連連。阿龍師說:「只要大家還想被棉被包住,那我就繼續做下去。」
他拍拍滿身棉絮,笑著補一句——
「現在做一床被要三個人,但睡一床被只要兩個人,最好還能蓋一輩子啦!」
#將軍區 #手工棉被 #阿龍師 #苓仔寮 #台南職人精神 #溫度手作 #棉花人生 #老行業新生命 #冠和棉被行 #台南觀光 #親子體驗 #傳統技藝 #台南故事 #地方記憶 #拍棉被phahmiphue #送火王習俗 #職人精神 #台南老屋 #文化旅遊 #父女接棒 #台南手作 #手感溫度 #傳承不滅 #一床被的故事 #MadeIn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