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走進康是美門口,第一眼不是化妝品、不是保健食品,而是一整排泡麵在迎風招展。紅底黃字的「超低價」、「新開幕88折」招牌搶眼得像便利商店促銷戰場。走近一看,從茶裏王聯名麵到韓式拉麵、麻辣湯麵,琳琅滿目,彷彿這裡不是藥妝店,而是泡麵博覽會。
一位阿嬤路過忍不住嘀咕:「現在連康是美都賣泡麵喔?」年輕人笑著回答:「現在什麼都賣,不奇怪啦!」這句話,也正點出當前台灣市場的現實。
在過去,康是美主打「健康、美麗、專業藥師」。如今,在經濟寒冬下,這些標語似乎也要加上「能賣的都要賣」。通膨高企、消費緊縮,連藥妝龍頭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把泡麵、零食、清潔劑搬到門口。
這一幕並非孤例。全聯擴大賣家電、7-Eleven設廚房、屈臣氏推熟食、藥局賣保險,產業界的「跨界生存術」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不是愛賣泡麵,是不賣不行。」一位業者私下說明,「民眾減少消費,店家只能靠小品項刺激來客數,泡麵、餅乾這些『順手帶』,反而變成救命品。」
當一碗泡麵被擺在藥妝店門口時,它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時代的註腳。 它象徵著庶民的經濟選擇:薪資停滯、物價上漲、外食越來越貴,人們回歸最直接的「吃飽就好」。
藥妝店賣泡麵,不只是為了多一點營收,也是反映台灣人「在不景氣中尋求溫飽與療癒」的心境。吃泡麵時,人們或許會想起學生時代的夜宵、加班後的慰藉,這碗熱湯裡,既有辛酸也有溫柔。
如今的商業邏輯,早已超越品類界線。
在這個「什麼都賣、什麼都能混搭」的年代,便利商店可以開銀行,藥妝店能賣泡麵,餐廳兼賣周邊商品,甚至寺廟都有咖啡廳。
這是市場的靈活,也是經濟的現實。
有人笑說:「再不景氣下去,哪天去銀行開戶,行員可能順手問你要不要加購一包泡麵。」聽起來誇張,卻又有幾分真實。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字。
泡麵出現在康是美門口,看似突兀,卻又如此合理。它提醒我們:市場不景氣時,創意與彈性,往往是企業活下去的救命繩。
或許有一天,「康是美」不只代表「健康與美麗」,還象徵著——能撐下去,就是最美。
#康是美賣泡麵 #多角化經營 #台灣經濟現況 #通膨時代 #不景氣求生術 #藥妝店革命 #庶民經濟 #創意行銷 #全民小確幸 #泡麵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