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陳俊傑/台南報導
三十年前服役的「老兵」,大概都難忘戰備口糧,那種硬到像石頭卻越嚼越有味的牛奶餅、薑糖、牛肉乾和橘子汁粉的「小禮包」!
那時在小金門當少尉預官,剛到連部報到,就遇到戰備日,中餐在中山室吃大鍋煑的「麪疙瘩」,一堆麪糰、蔬菜、少的可憐的肉絲,差點流下淚來。
有時候,戰備日就發一包戰備口糧,多半時候就到連上的「福利站」買泡麪吃,戰備口糧多半就放著,偶爾半夜無聊時吃吃。
部隊移防回台灣,飲食條件好,吃到戰備口糧機會更少,但有時部隊師對抗、營測驗,在鳥不拉屎的野外深山,就成了墊一下胃的唯一選擇。
現在的戰備口糧在包裝及內容上都有改變,例如牛奶餅有原味(奶蛋素)、巧克力口味;薑糖改成金桔檸檬口味;以前的牛肉碎塊,改成泰式檸檬豬肉乾及素食的素辣肉乾;橘子汁粉被蘋果能量果凍取代。新增的有咖啡能量棒及葡萄乾。
再見口糧,有種老友重逢的感覺,那種在小金門碉堡熬夜辦公、在嘉義縣不知名字深山的兵器連指揮所,和同僚一起啃硬到不行的戰備口糧的記憶,仍然鮮明。
只是,當年的朋友,還啃得動戰備口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