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澤尊王封塋祭祖
2024年 10月22日
圖說:下林玉聖宮已有390年的大太保於安溪太王陵(聖王父母的墓)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台灣民間信仰的主流神明是媽祖,其他神明則各有粉絲,有時如政治,信徒也會產生「板塊移動」。台灣民間信仰源自中國福建,過往台灣南部大多供奉泉州的守護神「廣澤尊王」,台灣北部多信仰漳州的守護神「開漳聖王」。但近年來聖王(郭聖王即廣澤尊王)信徒有往北部移動的現象,信徒以年輕人居多。
廣澤尊王是辨識度很高的神像,為什麼這個帽子總是戴高高的、目露兇光、翹著二郎腿, 像個「兄弟」的神明會吸收那麼多粉絲呢?或許是聖王嫉惡如仇的剛烈性格。農曆七月鬼門關開時,台南市各廟宇都會輪流普渡,招待各路好兄弟,唯獨缺西羅殿,因為廣澤尊王「太兇」,即使領有天命「假釋」出來的好兄弟,也都不敢靠近一步!所以據說以前西羅殿中元普渡是請其他友廟代辦。西羅殿的大駕出門辦事,也不可接受饋贈,即便喝杯飲料,聖王也是會「冰的」哦!
其實,郭聖王是以大孝稱神的神明。
白手起家的「廣澤尊王」
據泉州晚報記載, 廣澤尊王本名郭忠福,五代福建南安縣詩山鎮人。 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事母至孝,在楊員外家中當長工牧羊,並服侍楊家地理師。楊員外雖腰纏萬貫,但對地理師頗為苛薄,於是地理師欲將一處風水「黑蜂穴」給郭忠福。地理師問他:「你要當一朝天子,還是要萬代封侯?」他答說:「萬代封侯。」郭忠福在得此風水後便離開楊家,仍以牧羊維生,十六歲那年八月,坐化在山上一棵古藤上,母親聞訊,趕到山上想拉他下來,拉下他的左腳後發覺他已無動靜,知道於事無補,便對他說:「希望你嘴闊吃四方, 眼光要放遠!」孝順的他牢記母親的話,所以後來信徒在塑造他的神像時,便有這般神貌。也因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且永遠望向遠方,故有「白目神、興外景(境)」之說,難怪除了台灣,連馬來西亞的檳城和越南的同奈都有「廣澤尊王」的廟宇。
廣澤尊王因在十六歲得道,未曾娶妻,但傳聞祂成神後娶妻(聖娘或妙應仙妃),並生下十三個兒子(十三太子或十三太保),十三太保各司其職。廣澤尊王、聖娘及聖王父母加十三太保, 三代十七位,組成一個神系,這在神界也是很特殊的。
郭忠福得道後曾助鄉人抗旱禦寇,鄉人以其姓稱祂為郭聖王或聖王公,成為泉州一帶的守護神,信徒日多。
郭聖王的神蹟很多,根據光緒年間出版的「郭山廟志」的說法,南宋高宗時皇宮大火,聖王滅火救駕有功,第一次受封;其後宋寧宗、理宗都曾敕封,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朝同治年間,累積的封號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保安廣澤尊王」或「廣澤尊王」。「母以子貴」, 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太王、太妃。這些受歷代皇帝的敕封的經過,「八閩通志」、「泉州府志」、「南安縣志」都是有案可考的!
圖:福建安溪太王陵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福建安溪太王陵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封瑩祭祖」
母親往生後,郭聖王怕無人祭祀母親,便交待信徒代為祭祀並掃墓,其信徒就將聖王得道的八月,訂為祭墓月。一般的神明如關公、媽祖也有祭祖的活動,但也只是祭拜祖先的牌位,唯一有墓可掃的,在神界中只有廣澤尊王。
圖:因皇帝下令封塋(掃墓祭祖),所以可配享太牢(牛豕羊)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獻花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獻花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因皇帝下令封塋(掃墓祭祖),所以可配享太牢(牛豕羊)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祭祀人員,中為「小葉」葉豐彬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同治九年 ,皇帝敕賜祭墓,稱為「封塋」,因經過皇帝敕封,太王、太妃的祭禮比照「祭孔」,可以「配享太牢」,也就是有牛、豬、羊牲禮,其他祭器、祭物也都依「周禮」規定準備。
圖:奉旨掃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奉旨掃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奉旨掃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奉旨掃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奉旨掃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台灣供奉的廣澤尊王, 據說是由郭姓六房子孫由泉州南安縣帶來台南的, 後因信徒日多,康熙五十七年於台南建廟,和祖廟同名為「鳳山寺」,現址為雍正元年時的大西門,但古人有「避諱」之說,認為和祖廟同名有僭越之嫌,故改名「西羅殿」。「西羅殿」也是「郭山廟志」記錄有案的三個分香之一,是全台灣廣澤尊王分香最多、信徒最眾的的廟宇,其信眾自康熙年間,每隔三年就回大陸祭祖、謁祖,直到兩岸情勢緊張才中斷。民國八十年,兩岸恢復交流,以三年為一科,去三年、停三年,如此十五年內共去九次,從此,台灣各地信仰廣澤尊王的宮廟也紛紛到中國福建的安溪謁祖、掃墓。
圖:聖王的故主楊員外之墓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子孫卸甲去冠祭祖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廣澤尊王以孝稱神, 其孝以葬瑩、祭瑩為大,一切祭品、祭儀比照清制,務求隆重完備。祭前承祭人員須齋戒沐浴,前一夜出發,恭請王駕起程, 當晚駐蹕墓庵。卯時,〈清晨五點〉承祭人員著長袍馬掛,先祭「楊公墓」 ,祭其墓以示不忘故主當初收留之恩。祭完楊公,聖王、十三太保脫盔卸甲,聖王頭綁白布,十三太保頭綁藍布,不是街頭抗議,而是孝子、孝孫古時的大禮。廣澤尊王的部將─ 將爺」, 也脫去戰袍、頭盔, 改換書生帽服, 隨侍在側。 神像立於墳前祭拜, 並宣讀祭文, 禮畢, 聖王及太保頭插金花而退。
當地的居民對「廣澤尊王」仍是很死忠的, 拜的很虔誠, 只是礙於生活水準, 廟宇的建築、神像的裝飾和祭品, 比起台灣是簡單了些。
圖:許多聖王的廟宇及太王陵,早年都是台商修葺的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圖:許多聖王的廟宇及太王陵,早年都是台商修葺的
玉聖宮陳明毅提供
據長年在大陸的台商表示,「王爺」和媽祖是閩南和潮州、汕頭地區的特有文化,大陸內地及江北信仰的是所謂的「正統道教」,也不像台灣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但隨著台商增加,情況也在改變了。
神界的「郭台銘」
台南廟宇界的名人「雙葉」中的小葉葉豐彬說,崇敬神明時不要向他祈求甚麼,身為聖王鐵粉的他說,聖王的故鄉安溪算是福建的偏鄉,出生在單親家庭的郭聖王或許大字認識不到幾個,祂也不像大多數的神明在得道前就有眾多豐功偉業,得道之初甚至只是將軍祠的一個小神。但祂不斷顯神蹟、累積「戰功」而受皇多位帝敕封,完全靠祂胼手胝足、赤手空拳打下來的,就像是科技大老郭台銘,可說是白手起家的神明,這也是我們在膜拜祂時,應該有的體認。
小花絮:「碗公」的由來
我們吃東西、喝湯所用的大碗, 台灣人叫它「碗公」, 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廣澤尊王有四個部將, 其中一個叫黃太尉, 真實姓名已不可考,有人說他原是一個賣碗維生的人。相傳廣澤尊王曾因故和祂的岳父鬥法,岳父以大水淹廟,黃太尉恐滾滾大水會使詩山鎮的居民淪為魚蝦,就施法以碗舀水,大水遂退數十丈,解救了居民。居民感念其恩, 故尊稱他為「碗公」。
明朝時因倭寇入侵, 鳳山寺也遭池魚之殃被焚燬, 許多文獻付之一炬, 但「碗公」一說, 在當地仍廣為流傳。 據「郭山廟志」載, 此傳說可能是不經之譚, 黃太尉是否真的官拜太尉? 何時封爵? 皆已不可考, 但想必是曾助聖王捍患禦災的功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