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町歡喜」武英殿送王船在新時代的新意義
2024年 11月2日
武英殿的路關:移動的王船
記者陳俊傑/台南專題報導
台南市中西區大智街一帶,古時候是風化區,日據時代稱新町。武英殿身處新町中,於民國30年建廟,和三老爺宮、和勝堂都是府城少數有送王船傳統的廟宇。今年(2024年)是六回目送王船,廟方以在地的舊名「新町歡喜」為這一科的主題,除了懷舊,也希望以新的視野展望未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為在地的傳統文化傳承盡一份心。
什麼是送王船?
先民渡海來台,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水(黑水溝、近陸河、港川)和土(瘴癘、瘟疫、氣候、猛獸),不可知的禍福難卜,衍生出多重民間信仰,故明鄭以降,廟宇大量興建,崇拜儀式如設醮壇、灾慶典不時舉行;地方不平靜時,以遶境的方式,藉神威綏靖地方。
其次,早年移民多來自福建沿海,民間信仰也多沿襲自家鄉,信仰的神明也大多是中國東南沿海特有的王爺,古時人們認為瘟王是玉帝派來懲罰人民的欽差,經盛大的祭拜可免浩劫,將這些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瘟王送走,美其名「代天巡狩」。自明朝起,福建即有送王船(遊地河)的習俗,又擔心送走的船會給其他地方帶來禍事,後來改成燒王船(遊天河)。
不管遊地河或遊天河,除了王船本身,船上載的米、油、鹽和其他的民生用品(統稱添載品),可能要上百萬元,有些不認同民間信仰的人批評是浪費。
但送王船除了信仰外,還是一種「期待-回歸正常生活-期待-回歸正常生活」循環不止的庶民生活型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資產,而不是負擔。
如果你看輕、漠視、排斥民間信仰文化,請看一看一艘王船是多少人捐的?如果你認為最後一把火把它燒掉是浪費,那是生活在現在的你,不知老祖先們在百年前那種渴求平安、趨吉避凶的心情。
再者,民間信仰也體現一種血脈相承的歷史感。現在的新町早已不是風化區了,但透過民間信仰,讓年輕人瞭解這一代曾有的歷史,甚至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血淚史,不也很好?
現代社會,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送王船的添載品除了部份給信徒,其中的大部份還是捐給弱勢團體,廟宇在這方面也善盡了「第三部門」(NGO)的責任,彌補政府力有未及的地方。
廟宇文創
武德宮香灰製成的虎爺存錢筒
北港武德宮是近年來廟宇文創首屈一指的宮廟,一款香灰製的「虎爺存錢筒」讓不少人願意掏腰包,許多原本沒接觸民間信仰的人,也許就因為一個文創小物而願意親近古老的傳統。
日本京都宇治上神社的公仔籖詩
府城隍最近推出台南四大名匾之一「爾來了」的鑰匙圈,也讓不少人爭相索取;日本京都宇治上神社則是將籤詩放在陶土製的動物公仔中,讓人想多抽幾個。
武英殿的紀念便條紙
這次武英殿也打破傳統,路關圖的包裝是王船,抽出裡面的路關時,王船會網路關的方向移動,仿彿就是在送王船。海報捨棄傳統的紅色及照片,改以黃色為基底,粉紅色相輔,kuso版的王船,生動而活潑,這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告訴大家:新時代的祭典也要有新視野!
博君一笑
早年的宮廟多半有自己的轎班,現在多半是花錢向外求援。開基玉皇宮的老轎班成員說,想當年他們不像大多數廟宇的轎班身穿白襯衫、短褲,足蹬「踏米」(日製腳趾分開的工作鞋),尤其到「新町」一帶,每個人搶著扛轎,還換上西裝,為的就是新町鶯鶯燕燕的「讚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