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的檳榔攤

2025年 2月25

記者陳俊文  / 台南報導

「檳榔櫃位一所,年繳稅銀六元」的文字記載

古早「杉行街」內的景福祠,相傳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O),廟前一塊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O)的花崗岩石碑,記載當時附近店家的租金,其中還有一段「檳榔櫃位一所,年繳稅銀六元」的文字記載,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工作協會文史工作者黃江霖表示,這是目前最早出現檳榔攤的文獻史料,可見嚼檳榔的歷史至少已有二百二十五年歷史了。

景福祠主祀福德正神

景福祠主祀福德正神,當年水口就會有土地公祠,由祂守護著佛頭港鄰近古街道的商賈。昔日此地有杉行街、人和街、板店街等,內有很多自大陸進口福杉販售的店家和棺材店,所以才稱為杉行街。

  

景福祠土地公作為佛頭港地區的守護神,極受當地商賈及搬運工人所尊崇。清乾隆四十三年地方人士乃籌議重建,購置店屋出租,將租金作為該廟的香火,這個風俗流傳至今,廟前有數個攤商,都要向伯仔繳納租金,做為廟的維護管理費。

 

目前廟前龍側牆上一方鑲有乾隆四十五年所勒刻的「佛頭港福德祠碑記」,明文規定「廟前的店屋不可以高過此廟」。另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亮點是:記載台灣文獻最早出現的檳榔攤。

 

碑文記載,廟前的檳榔櫃,每年繳稅銀六元給爐主公用,還可分兩期繳納。可見二百二十五年前就有檳榔攤,台灣人吃檳榔的歷史可能比這個更早。

  

物換星移,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廟前未見榔攤,多是菜商等「健康」攤家,景福祠仍屹立不搖,還位列古蹟,想找灣最早檳榔攤歷史的民眾得在菜攤之後的碑牆尋尋覓覓,有點考驗眼力,要有一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