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陳俊傑/台南報導
暌違一八○年,因深感近年來災害四起、疫情頻仍,普濟殿奉威靈王池府千歲、觀音佛祖聖諭,於今年(乙巳年)盛大舉行普濟慈航「百年王巡五朝禳災祈安福醮」。普濟殿的「王巡醮」具有悠久歷史,其深厚的地方信仰與文化意涵,吸引各界關注,堪稱是台南府城今年最盛大的宗教活動。
普濟殿「王巡醮」和常見驅瘟逐疫的「王船醮」大不同。一般的王醮多為奉請來自天庭王船、奉送代天巡狩的瘟神的儀式。但在府城地區的廟宇,亦有由廟中神尊恭領玉旨代天巡狩,普濟殿在乾隆年間(西元1752)就曾舉辦安王福醮,透過普化王船的儀式,讓信徒過著四時無災的安樂生活。
燈篙
燈篙
燈篙
燈篙
今年普濟殿由張公法主、威靈王池府千歲、觀音佛祖領玉旨代天巡狩,祈求人類平安、台灣國運昌盛,並於六月十四日晚間十一點豎燈篙,啟動醮典,之後在七月廿一日起鼓入醮、廿七日普度,八月十日燒王船。
長約10丈
長約10丈
此次的王船長約十丈(二十九尺九寸),外觀以華麗的雕刻和繪畫裝飾為特色,船身以黑色為主色,並彩繪五爪金龍、四方神獸、十二神將、八仙八寶等吉祥圖案,象徵著安福與庇佑。王船的材質選擇耐用的木材,這些木材大多來自當地的樹木,這也象徵著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取(舟參)(龍骨)耗時多月,在龍崎區覓得樟樹。神明通過王船巡遊各地,將神聖的力量與保護傳遞給信徒。
船尾
船桅
公正、公義的象徵
又名騰黃,象徵吉祥
驅邪、鎮惡的代表。眼眶中𠕇兩個眼珠
祥瑞之獸,和麒麟並列
山海經中出現的,在海中為鯤,出水化為鵬
分辨善惡賢愚
天祿-避邪的象徵
出自山海經,保護和平、征伐邪惡
象徵福、祿、獸,吉祥
代表豐收
船上「工作人員」
船上「工作人員」
救生艇
船身上的龍、鳳、麒麟等吉祥神獸,許多來自「山海經」,象徵著力量、平安與護佑,例如代表驅邪、鎮惡的「重明鳥」,分辨善惡賢愚的「諦聽」。此外,還會裝飾五福、八仙、神像等,這些圖案與神明像代表各種保護與祝福的力量。
繪畫工法採「擂金」,就是先將金箔搗碎成金粉,然後加入作畫顏料,描在胎體的黑色天然漆(黑漆)上,黑漆相當於黏著劑,泥金與快乾的黑漆結合固化後就不會脫落。因此,整艘王船的顏色鮮豔,金色、紅色和黑色等色彩,象徵著吉祥、權威與神聖。在金價、原物料不斷飆升的時代,這艘王船的造價達新台幣450萬元。
王船製作完成後,普濟殿會於農曆六月初六進行開光儀式,已在十四日晚間十一點豎燈篙,醮典啟動,之後在七月廿一日起鼓入醮、廿七日普度,八月十日燒王船。
王船不僅是普濟殿王巡醮中的一項重要祭品,它更是台灣民間信仰與文化的縮影。信徒通過這艘船來表達對神明的虔誠與希望。每一艘王船的誕生,都是工匠與信徒共同努力的結果,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對神靈庇佑的期待。
王船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精細的雕刻與設計讓每艘王船都成為一件藝術品,也讓這項傳統手工藝得以流傳至今。在台南府城,這樣的傳統儀式與文化活動不僅是宗教的體現,更是當地居民凝聚情感與信仰的方式。普濟殿的王巡醮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更是府城在地信仰與文化的縮影。透過這樣的活動,信徒們表達對神明的敬仰與祈求,也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理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蘊。這樣的傳統活動不僅帶來神靈的庇佑,也讓當地的文化與信仰得以延續與發揚。
最後,送王船時,船上會放10,800份由大眾所捐的添載品(每份功德金1000元),這些添載品是生活必需柴米油鹽,透過王船上達天庭,祈求神明庇佑消災解厄、增福添壽。
一艘造價450萬元的王船這樣燒了會不會太浪費?看法見仁見智,但回歸一句老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