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牌樓整個被吹垮。(圖源 : 翻攝自記者爆料網)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颱風丹娜絲於今(7日)凌晨雖已出海遠離,但留給南台灣的創傷極為深重。嘉義布袋市區宛如遭轟炸,而在台南北門,「王爺總廟」之稱的南鯤鯓代天府,也遭遇空前劫難。
這座平時香火鼎盛的信仰重鎮,昨天在狂風中木牌樓整座轟然倒塌,結構碎裂,難見昔日雄偉原貌。廟埕前積水沒至小腿,洪水中浮著鮮紅柱子與雕飾殘骸,畫面令人震撼。
歷史傳承的工藝瑰寶
這座牌樓不只是單純的建築,而是一段延續近半世紀的工藝傳承。根據廟方資料,民國69年(1980)由著名匠師王錦木構思設計,民國71年(1982)正式動工,採「二通三瓜」式結構,六柱五間,雙排柱加強穩定,整體高度達14公尺,寬約30公尺,規模放眼全台甚至全球廟宇都罕見。
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牌樓使用12根直徑達81.8公分的千年台灣檜木。(圖源 : 翻攝自公視新聞網)
牌樓共使用12根直徑達81.8公分的千年台灣檜木,當年購置檜木便花了590萬元,對當時的經濟條件而言是鉅額支出。檜木柱外表塗上紅漆,長年來多數信眾與遊客都以為是水泥柱,直到2018年整修時,才意外揭露珍貴的原木本色,震驚各界。
廟方當時透露,因地基土壤液化造成下陷,木柱也有腐蝕及裂痕,2018年曾斥資約2200萬元進行灌漿強化與柱體整修,完工後重新漆上紅漆以保護原木。這段維護修復過程才不過數年,卻沒能抵擋這次丹娜絲帶來的致命一擊。
信仰重建的漫漫長路
此次災情,因颱風帶來的豪雨導致停電,抽水機失效,洪水短時間無法排除。消防局、台電、警方等單位仍在現場排除障礙並維持安全警戒。地方居民看著斷裂的紅色柱子與漫水的廟埕,紛紛感嘆:「這不只是文化資產毀損,而是我們共同記憶的失落。」
市府提醒,雖颱風遠離,但積水和結構不穩情形仍有潛在風險,民眾切勿貿然靠近損毀區域。風雨過後,南鯤鯓代天府與信眾,仍須在漫長的歲月中重新找回精神支柱與土地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