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農曆七月七日,對台南人來說,不只是七夕情人節,更是獨具文化意義的「做16歲」成年禮。今年,府城開隆宮舉行的成年儀式,再度吸引眾人目光。28位穿著狀元服的青少年,騎著高頭大馬,浩浩蕩蕩從開隆宮出發,途經孔廟祭拜至聖先師孔子,再前往府城隍廟向「考功司」上香祈願,最後回到開隆宮,完成一場帶有濃厚歷史感與文化意義的成年巡禮。
在騎馬繞境之前,學子們必須先在七娘媽面前完成象徵性的成年儀式。孩子們先虔誠向七娘媽上香,感謝自幼以來的庇佑;隨後俯身匍匐,鑽過七娘媽亭或供桌下方,俗稱「鑽桌腳」,象徵脫去幼童的身份。
接著,男生由左、女生由右,依序繞行三圈,意味著「出姐母間」,宣告即將走向獨立的人生道路。最後,隨著紙糊的七娘媽亭在火光中緩緩化去,儀式也畫下句點──這一刻代表著少年正式邁入成人行列,從此學會自立自負。
在這一天,家人總會精心準備一桌寓意深遠的供品:麻油雞象徵長壽康健,油飯代表圓滿,麵線寓意平安長久,紅龜粿祈求添福添壽,搭配四果代表四季平安。長輩更會高舉「七星亭」讓孩子鑽過,或在供桌下方牽引穿行,象徵孩子已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其實蘊含著父母與長輩對孩子最深沉的祝福,也是文化裡溫柔而莊嚴的提醒。
伴隨著「肅靜」「迴避」的木牌,狀元騎馬隊伍緩緩穿過街道。馬匹頭戴紅花,學子們一襲大紅狀元服,彷彿回到科舉時代的榮耀場景。這不僅是宗教儀式,更像是一場活生生的歷史課,讓年輕世代透過親身參與,感受文化的重量。
狀元騎馬的象徵,是從過去科舉登第的榮耀意象而來。如今轉化為成年禮,不只是祈福,更是要提醒青少年,踏入人生新階段,要勇敢承擔、懂得感恩,邁向未來。
在現場,有位特別的小參與者──陳小妹妹,身穿狀元服坐在馬背上,神情既緊張又興奮。她的媽媽是土生土長的「府城女兒」,特別希望女兒能延續這份文化使命。陳媽媽說:「小時候就聽長輩說『做16歲』是台南孩子的重要時刻,今天讓女兒參加,不只是祈福,更是希望她記得這片土地的故事與信仰。」
母女倆的身影,映照出傳統文化在家庭間的溫柔傳承,也讓這場成年禮增添一份格外動人的情感。
隨後,狀元騎馬隊伍來到台南孔廟。孩子們依序下馬,進入廟中祭拜至聖先師孔子。這個環節象徵學子自此承認自身責任,要尊師重道、勤學立志。廟埕中莊嚴肅穆,紅衣狀元們鞠躬獻禮,彷彿將一生的求學志向託付給孔子,也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是成年,更要在學業上有所成就。
完成祭孔後,狀元隊伍再度上馬,前往府城隍廟。此處供奉「考功司」,象徵古代科舉考試的監察之神。學子們誠心上香祈願,希望未來能在考場上發揮所長,考出佳績,並以自身努力光耀門庭。這一環節不僅是對科舉文化的延續,更寄託著父母殷切的期盼──願孩子們在學業、事業上都能步步高升。
完成成年禮的青少年,紛紛與家長合影留念,臉上洋溢著滿足笑容。對這些剛邁入16歲的孩子而言,「做16歲」不只是一場儀式,更是一個提醒:人生正式進入新的階段,無論是課業挑戰還是未來責任,都要勇敢迎向。
而對整座城市來說,這樣的活動讓府城巷弄再度充滿喜氣與人情味,也把宗教信仰、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緊緊連結在一起。
畫面裡,紅衣狀元們騎馬而行,隊伍莊嚴又熱鬧;家長們在一旁笑著拍照,孩子們既有稚嫩也有自信。這樣的場景,正是台南「做16歲」最動人的寫照── 一場屬於青少年的成人禮,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傳承。
「做十六歲」是台灣府城(台南)特有的成年禮習俗,以虛歲16歲為立成年標準。不同於傳統中國社會的男子冠禮、女子笄禮,「做十六歲」在台南已發展成具有宗教、文化與社會意涵的儀式。
1. 原因一:清朝河港童工轉成人工資制度
習俗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源自清治時期,台南古城西邊的「五條港」地區是繁榮河港,許多家庭的子女自幼參與搬運或綑工等工作。當時法律或行規只允許滿 16 歲才領「成人工資」,未滿者只能算童工、領取較低薪資。因此,16 歲成為「成人」的象徵,家長便於孩子達此歲數之時辦理慶典,宣告其成年,不再領半薪,而是能為家庭分擔更多經濟責任。
2. 原因二:結合閩南「做出幼」成年禮與宗教習俗
此儀式也與閩南地區古禮「做出幼」、「出童子」等成年典禮有淵源。清朝福州府志中即記載16歲舉辦成年禮祭告神明的習俗;而閩南地區也保有在生日設祭、拜神以告成人的習俗。
3. 原因三:七娘媽信仰與拜契、捾絭文化
傳統習俗中,幼兒時期家家戶戶會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祭拜七娘媽,懸掛「絭」(紅線銅錢)於孩子頸上,以祈求神明庇佑。16歲成年禮除了「脫絭」儀式,也會燒紙糊「七娘媽亭」、設祭拜案桌,向七娘媽答謝多年護佑之恩,象徵孩子完成成長、獨立之關卡。
地方特色化
「做十六歲」原本是府城西區五條港一帶的勞動者習俗,隨時間演變,儀式逐漸複雜並擴展至全台南,成為地區獨有的重要民俗活動與文化象徵。
開隆宮為代表性寺廟
開隆宮(主祀七娘媽),因其神像與廟宇歷史悠久,成為「做十六歲」成年禮主辦的重要場域。這裡保留了祭祀、穿竹紙亭、出鳥母宮(鑽亭儀式)、狀元騎馬遊行等豐富的成年禮儀式,成為府城成年禮的代表性展現方式。
現代推廣與文化保存
近年來,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積極推動「做十六歲」成為文化節慶,不僅邀請居民參與,也吸引遊客觀禮,已成為一項融合宗教信仰、家庭情感與文化認同的年度活動。
「做十六歲」成年禮不僅是一場文化儀式,更是台南土地上的歷史見證。從清朝港口經濟的生活樣貌,到融合閩南宗教信仰與家庭期盼,成為府城最具特色的成年儀式。今人參與此傳統,不只是感受熱鬧,更體會從童年到成人的責任流轉與文化承續。
#台南限定 #做16歲 #成年禮好酷 #狀元騎馬 #七夕成年禮 #傳統也時尚 #府城特色 #街頭最亮眼 #廟宇文化 #人生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