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將爺的起源
2024年 10月24日
西羅殿崇德尊侯
西羅殿顯祐尊侯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台灣的民間信仰多沿襲中國沿海,例如「王爺」是福建、廣東沿海的產物,在中國內地是沒有的。然而經幾百年的時空轉變,也產生了不同的面貌。以廟中的「將爺」為例,不論在中國還是台灣,都是廟中主神的部將,但在中國祂們和所有神明一般,被雕成金身,端坐廟中配享信徒香火。可是在台灣就辛苦多了,主公出巡時,他們必須在前開道,再也不能如大陸的神明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了。
將爺的起源
將爺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台灣居民多來在中國,所以將爺是從中國傳來的,在台灣發揚光大;也有人說,日本的迎神賽會有時會抬木偶,將爺便是由此演變來的。每種說法似乎都言之成理,遺憾的是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以資證明,所以至今仍停留在各自表述的階段。比較常見的說法有幾種:
據說將爺是蘭陽平原的產物,其產生和北管的發展有關。十九世紀末北管分裂為兩派,某次廟會活動時,一派〈據說是西皮派〉舞龍,另一派〈福路派〉就做一個外表和廟中主神相似、兩人高、中空、胸前開窗、由真人在裡頭操控的「哪吒」,有哪吒抽龍筋的意味。西皮派下次就推出哪吒的老爹「托塔天王」李靖的大仙尪仔,上演老子教訓兒子的戲碼,只不過他們好像忘了封神榜中哪吒已開腸剖肚和父母畫清界限了,一場吵鬧便無可避免。如此一來一往,炒熱了廟會的氣氛,流傳至今,也成台灣信仰的一大特色。
電視節目「台灣廟宇文化」製作小組的謝東諭跑遍全台各地,也認為將爺應出自蘭陽平原。他說蘭陽平原自古便是各類戲曲的集中地,有北管的廟宇,大多供有「戲曲之神」,在「踩街」〈迎神賽會〉時,為了熱鬧起見,將戲曲之神製成「大仙尪仔」,在神轎前遊街,如西秦王爺〈唐明皇〉或田都元帥,但尺寸比現在的將爺小。這些將爺越過山頭到了台北,大龍峒的共樂軒也推出田都元帥的將爺,幾年後更有錢了,又做了康元帥、趙元帥兩尊將爺。此後,將爺便由台灣頭傳到台灣尾,台南保安宮的七爺、八爺便是台北的產物。將爺到了台南,更是被大大改造一番,除了結構小有改變,形體也加大許多。
但和許多人看法不同的是,謝東諭認為將爺被「大量生產」是台灣光復以後的事了。他說,明、清之際,先民為填飽肚子,日據時期大家忙著躲警報,那有多餘時間玩這種大仙尪仔?
廟宇界的耆老「齊明」根據其祖先留下的資料,又是另一番看法:府城將爺的傳承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可說是布袋戲木偶的放大,頂港人〈台灣北部〉稱為「大仙尪仔」。他說,在下港可能因為將神將扛(台語迓)起來,所以下港人稱為「將扛」或「將迓」,時間一久,可能就誤傳為「將爺」了。他認為將爺並無神靈附體,只是神明踩街時,炒熱場子的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