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爺身
2024年 10月24日

圖:將爺身架的內部構造

圖:將爺身架的內部構造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將爺的身降架除了影響整體的美觀,也影響其運動。

謝東諭說,早其的身架用竹編,後來也有人改用藤編,現在進步到用不鏽鋼管,嘉義地區還有用塑膠管的。他說,竹子採下後要先放在海邊泡海水,日後可避免蛀蟲;竹子風乾後先用火烤過再編,不用鐵釘而以竹榫固定,最後再以紗布纏住,以避免傷到扛將爺的「將爺腳」。使用藤編是基於成本考量,但他認為還是竹編的身架最好用,比較容易折,而且經長時間的擺動摩擦,竹架產生的變化較小,表面也不會像藤架出現一絲絲的纖維。竹架的耐用度較好,使用期限也較長,他說,不是許多竹椅都很強韌嗎?

以價格看,不鏽鋼架最貴、竹架次之、藤架最便宜,魏俊邦較推崇不鏽鋼架。他說,竹架使用年限大約十五年,不鏽鋼架更久,而且重量輕,使用起來也比較穩。

已故南廠保安宮的柯興,是製造將爺身架的高手,人稱「興伯」,他從三十歲起當將爺腳並做身架,他覺得竹做的身架(特別是孟宗竹)若處理得宜,不被蟲蛀,有些甚至可用三、四十年,包括沙淘宮和良皇宮等大廟的將爺身架都是他的作品。

將爺頭和身架需固定住才不致因晃動而損壞。古早的工法有兩種,謝東諭說,在將爺頭的脖子兩側上穿洞,身架上方用一根木頭貫穿頸部固定住;魏俊邦說另一種作法是在身架中央做一根垂直的木棍,由下往上「卡住」將爺頭頂端的洞。現在的作法只在將爺頭脖子左右各以一根釘子連接身架,經長時間的晃動很容易壞掉。所以,謝東諭認為以將爺頭的固定方式,也「大略」可判斷一尊將爺的「年格」〈年代〉。

將爺的手臂分為上臂、前臂及手腕,早期以鐵片做「關節」,再用銅線纏繞,謝東諭說這可由元和宮的「老」將爺看出來,因元和宮所在古時稱「大銃街」,又名「打鐵街」〈今自強街〉,當初可能就近取得原料。現在大部份則將手臂三部份用螺絲鎖住,比較簡單,但擺動較不順也不自然。「興伯」特別強調手臂的重要性,如果手臂做得不好,除擺動不順,將爺腳「舞動」也會更吃力。

將爺的帽子有牛皮和紙兩種材質,一般人或許認為牛皮製的較耐用,但魏俊邦以其實際的經驗駁斥這種說法。他說古人有云:「一紙、二土、三木、四瓷。」意思是紙做的藝品可保存六百年、沙土製品四百年、木製品三百年,這是因為紙製品需加入糯米及明礬,蛀蟲一吃便死。他說,早期的將爺帽斜戴在頭上,有角度,看起來較有精神;現在則是垂直的、方方正正的套在頭上,比較不自然。

圖:使用前後都要整理、保養(大天后宮的月老)

圖:使用前後都要整理、保養(大天后宮的月老)

將爺要保養,但不困難,魏俊邦說,將爺出巡回來後一定要水洗,再用風槍吹乾、套上塑膠袋即可。切不可一時偷懶,讓風沙「卡」在表面,以後擦時會括傷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