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廟人廟事列傳
替神顧墓的蔡國輝
2024年 10月22日
下林玉聖宮主委蔡國輝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照片陳明毅提供
台灣民間信仰源自中國福建。沒有飛機、郵輪的時代,移民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已是難事、到達後又要面臨水(水源)、土(瘴癘)的問題,為確保平安,他們通常隨身攜帶家鄉的神明一起漂洋過海,所以那些老神像都不會太大,例如西羅殿坐公案桌的「老王」。
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是具「地域性」或「宗族性」。前者如信仰玄天上帝的台南「三福三堂」(聚福、崇福、集福三廟),是來自福建石獅的蔡姓及黃姓宗族;後者以和廣澤尊王同姓的安溪郭氏族人為代表,可說是「氏族神」。
郭姓子孫來到台南後於西門外建廟,這是台灣聖王信仰的濫觴,其「分香」遍及全台,當然是聖王界的一哥。但是,「下林」(台南夏林路)玉聖宮則是深耕大陸有成的代表,是廣澤尊王祖廟詩山鳳山寺的台灣辦事處,靈魂人物則是該廟的主委蔡國輝。
廣澤尊王在安溪的祖廟鳳山寺是聖王當年得道飛昇之地,祂的十三個兒子也各有廟宇(稱十三行祠),例如大太保的威鎮廟是聖王的故居所在,威鎮廟也是歷代皇帝敕封時的接旨之地,廟前有滿漢文書寫的「下馬碑」;二太保則是在「太王陵」(聖王父母的陵墓)旁,三太保則在前述兩地之間,所以自古便有順口溜:「大子顧祖、二子顧墓、三子顧半路。」
蔡國輝就是在太王陵旁替聖王守墓三年。
蔡國輝是很早就前往中國發展的台商,他發願若事業有成,便到太王陵替聖王守墓,他也說到做到,在太王陵旁建屋而居,並栽種福建特產的鐵觀音茶。他說,剛開始很不習慣這種鄉居生活,常常是早上拿支高爾夫球桿將球打上山坡,下午再從山坡將球打下來,「到黃昏時,眼淚都快流出來了。」蔡國輝說。
終於他達到了對聖王守墓三年的承諾,這三年他和廣澤尊王的祖廟詩山鳳山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和許多到安溪的台灣廟宇建立交情。只是畢竟落葉要歸根,往返兩地的蔡國輝在1987年在威鎮廟連博了9杯,要將威鎮廟的大太保請回台南。
關於這事,早年傳言,蔡國輝在飯局上把福建的官員灌醉、取得同意書,一早就抱著大太保的神像直奔機場,飛回台灣。多年後蔡國輝娓娓道出真正的過程。
他說,雖然經福建文化局的官員同意(此神像是有三百歷年的文化財產),也開了出關證明,卻遭到當地居民反對,說蔡國輝連博9杯並沒有人見證,要他重來,而且他和政府官員都不能下場博杯,而是由當地民眾請來的法師代為博杯。雖然每次都博到杯,但鄉民們以五花八門的理由反對,例如這神像是安溪、金谷人民的信仰中心、精神寄託;又說廟宇太舊,希望蔡國輝將來幫忙整修,最後要蔡國輝焚香立誓、簽切結書,此神像只是「出借」,將來神明若想回安溪,蔡國輝需無條件送回。最後,和蔡國輝自己博杯時一樣「同燈同分」,該師公也是連博了9個聖杯,村民才同意大太保隨蔡國輝到台灣。
最後鄉民要求蔡國輝在早上5點時才能離開,他從傍晚5點等到隔天早上終於可以出門,但這尊神像又大又重,蔡國輝燃香對神明說:「弟子就要帶你離開了,拜託你身軀放卡軟些!」很神奇的,他就一手抱神像一手提行李的把神像迎回台南,蔡國輝說:「一點重量的感覺都沒有」。
圖:蔡國輝經營多年有成,是鳳山寺和威鎮廟等廟的台灣辦事處
圖:蔡國輝經營多年有成,是鳳山寺和威鎮廟等廟的台灣辦事處
圖:玉聖宮整修後的大太保
幾年前大太保的臉部有膨脹的現象,廟方博杯請示,大太保選擇唐興閣的黃德勝師傅整修,黃德勝檢查整尊神像後認為,依其內部結構顯示,此神像的雕刻不是現代的工法,應該是至少百年以上的神像。蔡國輝也說,根據安溪耆老說法,已有三百多的歷史了,威鎮廟有三尊神像,在文革時幸好都被信徒藏在家中,得以倖存下來。
至今玉聖宮的鎮殿大太保沒有顯靈說要回安溪,但每次玉聖宮回安溪祭祖掃墓時,蔡國輝都會請大太保出馬,以示不忘本。其實蔡國輝認為,神明的金身只是表象,怎麼來來去去,其精神都還在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