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廟人廟事系列三
木瓜叔叔的「裡」台南公園
2024年 11月9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十月一場讓上班族連放三天颱風假的怪颱山陀兒,也讓有三棵山陀兒樹的台南公園多了不少朝聖的人。在不同政權下,從大正公園、中山公園到現在的台南公園,1917年開園到現在也有一百出頭的年紀,是許多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第一次參加遠足(戶外教學)的處女地。長期關心地方文史、廟事的「木瓜叔叔」蔡木山帶我們把台南公園東西南北走一回!


大正元年(西元1912)動工,因預算少了兩成,使得部份設施遭縮減,許多建材就地取材以拆除北門城的磚頭、石塊為之,並出動「一中」(今台南二中)的學生協助施工,面積四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坪的公園中,運動場、花圃、假山、橋樑、噴水池、動物園、駐警室等設施一應俱全,大正六年五月竣工。


木瓜叔叔說,日治時期在慶祝「台灣文化三百週年」時,還曾在公園內的體育場(今康樂台前)舉行足球比賽,冠軍是台南的長榮中學。他又說,在太平洋戰爭(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軍許多傷兵都後送回台,當時公園外的公園南路到公園間、公園內菩提樹和雨豆樹間都搭起帳篷充當野戰醫院。

重道崇文坊

台南公園雖無古蹟之名,卻有古蹟之實,因為園內有大北門城的遺跡,還有一個三級古蹟「重道崇文坊」。此坊是嘉慶皇帝褒揚林朝英捐錢興學所建,為台南四座清代石坊之一,原在「龍王廟」(今台南美術一館)旁,日據時代因拓寬南門路而遷於公園內燕潭和荷花池間。坊上還有台灣知府楊廷理、清朝台籍官位最高的王得祿、「續修台灣縣志」作者鄭秉才題字,其中王得祿落款還自稱「愚姪」,可見林朝英所受的敬仰。


北門城的遺跡不明顯,公園內亦無標示,木瓜叔叔說,以公園路上的金門石店為基準,其南方為清時的總兵駐地「總鎮署」(今日的轉運站,公園是操兵的所在),從金門石店對準公園內的自強亭,沿著燕潭南岸往東北行至今日北門路和小東路地下道附近,此大約就是北門城的遺跡了。北門路這段為北門城東,北門城西則大約在今公園北路和民德國中附近,至於城門則大約在今地下道和公園之間,木瓜叔叔說,詳細遺址可能得往地底下挖才能得知。而以前城外遍植茄苳樹,所以燕潭南邊的茄苳樹邊,可能還能找到一些北城門的斷垣殘壁。

 

北門城一線的南邊為城內,以北為城外。由今天公園內靠北門路、公園北路的廁所向南的水泥道路和北門路幾乎平行,經燕潭後越過古城遺跡,越過今公園南路到福隆宮,此處即古時的「市仔頭」,永康、新化的農民就是經由這條小徑到市仔頭進行交易。

 

當時還有辜婦媽廟和興農宮在建公園時被拆除,神明被移至公園國小對面的陰陽公廟。辜婦媽至今還在陰陽公廟,興農宮的王爺據說已被該神明的後代子孫迎回家了。

往公園的小徑.古時詔安街

詔安街-往北城牆

由公園西北邊往南,過噴水池進入城內,就是古時的詔安街,往南接凌霄街(今公園南路和總爺街間)到總爺街,這條路和前述的市仔頭,大概就是古時進入北門城的東西兩條路。

柱珠

公園正北,靠圖書館後方和溜冰場間的高坡,日本人建一假山,旁邊樹旁有一「義獸碑」(又稱忠魂碑),據說是日本人為被人類宰來食用的豬、牛、羊所立之碑,義獸碑上方有幾個「柱珠」(廟宇石柱的底座),可能是總鎮署之物,這情形在公園中十分常見。

燕潭

 

有人說它以狀似飛燕而得名,也有人說它因群燕聚集得名。古時人們進城,或步行由前述的市仔頭、詔安街,或乘船到城外燕潭再進城。早上此處商販雲集,午後則為遊客嬉戲之地,尤其是中秋夜,燕潭為最佳的賞月處,這一天大北門都要延後關門的時間。

 

天然湖泊的燕潭也是台南重要的水路之一,為文元溪的源頭。木瓜叔叔說,現今燕潭旁的荷花池邊有人工渠道,流經駐警室邊,接文元溪,再經鹽水溪入台江內海,古時台江內海沿海各部落的農產品都經此徑入府城;今永康砲校昔有大橋港和小橋港,竹筏可載貨直通燕潭和府城互通有無。公園的東北隅有水溝,園外兩條水溝在此聚集後入燕潭,一條是台南二中門口的大水溝,經寮內接台南貨運;另一條則通「中樓」(今東豐路、前鋒路口加油站旁兩棵大樹附近)。日本人在公園所建假山最高處在圖書館後,昔有瀑布流水直抵燕潭,但現在疏於管理,不復見流水淙淙。

 

詩情畫意的燕潭,在清朝卻是「秋決」犯人之地。燕潭邊荷花池的北邊有一高丘,高丘的雨豆樹是本市第二大,樹幹有個類似人頭形狀的東西。每當秋決之時,高丘上搭起刑台,監斬官高坐於此,一聲令下,劊子手便在荷花池旁解決犯人,人頭順地勢落入池中,撈起的人頭最後吊在二中舊大門口的榕樹上示眾。荷花池中遍植睡蓮、荷花,有人戲稱這些植物是為「超度亡魂」而植。

 

燕潭是公園內最美的景觀,只是大財團在潭中建了曲橋和慈母亭,不僅景觀變差了,府城人也無法在潭中泛舟了。據說,這項建築依法令有三十年的期限,期滿後,能否還我府城人一處天然美景?

公園周邊

 

公園東北邊,北門路上昔日「鐵路局員工宿舍」後面為古時「七寺八廟」的黃蘗寺,此寺為佛寺,但後殿供奉關聖帝君。木瓜叔叔說,台南建城時,只有北門城有護城河,因為黃蘗寺為反清復明的祕密基地,故築河防之。黃蘗寺後來因建鐵路員工宿舍遭拆除,關聖帝君暫住在忠義路的天壇。

 

公園東邊過平交道後的成功大學是古時的火藥庫,過去煙硝味被讀書聲取代。再走一遠點到台南一中,是台南市國中男生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在日據時期它是二中,台灣光復後一、二中易名,政客操弄的豈僅政治而已?

 

公園南邊的公園南路上有福隆宮,供奉保生大帝,隔條巷子軍用品專賣旁的老房子,是日據時期的「軍凱社」(軍官俱樂部)。福隆宮西行到西華街,有三級古蹟西華堂」為「齋教」(或稱吃菜教)之齋堂,也是該教「金幢派」在台灣唯一的齋堂。

 

公園北邊為南二中,大北門由此進入寮內(圖書館前低地往二中,由公園北路七十八、八十八巷越過隧道為寮內,)。木瓜叔叔說,清朝發生林爽文事件,當時有十三個乞丐捎信給官兵,卻被官兵誤為間細而砍斷手足,後來遭平反,政府便在城北蓋「乞丐寮」收容乞丐(後來遷至立人國小對面),故名寮內。這點仍待考證,但寮內確是古時府城通六甲頂、新化的必經之道。他還說昔日公園內体育場到寮內是日本的軍官公墓,往北則為士兵公墓。

 

公園西邊公園路上,今台南轉運站的停車場為古總鎮署,木瓜叔叔說,古時文武官署都配屬土地公廟,依地理位置推斷,頂土地公廟應是附屬於總鎮署的土地公廟。由公園路往南行,還有陰陽公廟、開基玉皇宮等。而崇安街內有一家百年手工煎餅店連德堂,一次只能買兩包,所以常看到有人呼朋喚友來排隊。

 

總鎮署和位於旁邊的白龍庵的遺跡已不可尋,清朝後期國力衰弱,官兵不足以應付海賊,於是利用民間力量建立民防,一個系統是「三郊」的民防體系,另一個系統就是廟宇的「聯境」。聯境就是幾個地緣相近的廟宇組成的聯盟,戰時協助民防抵抗外侮,其中實力最雄厚者為「境主」,居中連繫、互相協調,以「六合境」為例,境主「開山王廟」就像是警察分局,而同屬六合境的馬公廟就是派出所了。

 

這一套方法大概是總鎮署想出來的。總鎮署為福州軍營(相當陸軍總部),府城也有許多福州移民,於是利用宗教信仰將移民集合起來組成民防體系。供奉「五福大帝」的白龍庵位於總鎮署旁邊,地位相形重要,而且廟中神明太多,許多都寄放在府城各廟中,因此各廟和白龍庵都保持良好的關係,所以清朝時的白龍庵是台南的大廟。

 

後來因日本人對道教文化不認同,又因噍吧年抗日事件是以宗教名義起義,日本人趁此機會整肅異己,將許多廟宇拆除。據說拆除時,有挑水工人進去搶救落難的神明,小佛像由挑水工帶回家供奉,較大的就寄放在其它廟宇,如「軟身」神像寄放在大銃街的元和宮,「坐轎」的(無法調整姿勢的佛像)寄放在健保大樓後方的廣慈庵。

 

有人說當年總鎮署除了設計這套民防體系,大概也曾看過台南的「風水」,所以街道的規畫雖不是很完善,幾百年來府城也不曾出現大災害,你相信嗎?

近富北街口得最大雨豆樹

西華街入口的菩提樹

監斬台上的雨豆樹..靠南二中方向

老樹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位在公園南路邊、靠涼亭附近的兩棵大樹。靠近西華街口的是菩提樹,為園內最大的菩提樹;靠近富北街口的是雨豆樹(又稱愛睏樹,因為在黃昏時樹葉會閉起來),可能是台南市最大的雨豆樹,這兩棵大樹堪稱公園的兩個門神。雨豆樹的下半有一個洞,據公園內一些長者回憶,他們在孩提時曾和朋友把石頭丟進雨豆樹的樹洞中比準。

二中前榕樹,昔日梟首「示眾」處

園內有許多金龜樹、茄苳樹和榕樹,絕大部份的茄苳樹和金龜樹都是建園前即有的老樹,是百年以上的「樹瑞」。金龜樹是300年前荷蘭人引進的,樹幹常形成結球狀,大部份是古時大北門的行道樹,市仔頭古道、燕潭西方小徑的西坡(大約公園南方對著西華街這條小徑)上,由南向北排列,故可推斷為昔日古道的行道樹;燕潭和荷花池間的溪溝兩旁的金龜樹,則為通寮內的行道樹;荷花池北邊高丘四週及圖書館南邊高坡上之金龜樹,則可能與保護刑台和監斬官有關。

 

茄苳樹的樹葉則較大片,清朝是「城腳樹」,所以循著茄苳樹,尤其燕潭南岸一線,應可推斷出北城門的所在。茄苳樹和榕樹都是高齡樹,所以常被當神明祭拜,所以被列為「四大樹王公樹」中。

 

除了老樹,因日本人準備入侵南洋,所以建園後植的大多是南洋來的試種品種,今日公園各入口及園內通道,椰子樹已取代金龜樹成為園內的行道樹了。木瓜叔叔又說,台南最常見的鳳凰木其實是英國人最早引進的,當時由火車站前到中山路都是鳳凰木,只是鳳凰木花開時雖然漂亮,但樹根抓地不牢,颱風時常被連根拔起,算是失敗的樹種。當時公園路上全程種南洋的鐵刀樹,根莖會吸水,對水土保持較有用。

 

鐵刀樹和盾柱木主要分佈在公園路和公園南路邊及噴水池附近。鐵刀樹樹葉像刀,開黃花,葉片較大;盾柱木和鳳凰木長相雷同,區分的方法是:盾柱木的葉子呈跑道狀(橢圓),而鳳凰木的葉子較尖;更簡單的區分方式則是盾柱木開黃花,鳳凰木開紅花。

棋盤腳樹

棋盤腳樹的果實像粽子..所以又稱肉粽樹

公園內水溝和北門路、公園北路一帶的東北隅,靠近二中和紅色鐵橋的羽毛球場邊有棋盤腳樹,俗稱肉粽樹,因為果實像粽子。這種原本生長於蘭嶼和恆春、墾丁海邊的樹種,據說所開的花非常漂亮,但它只在半夜開花,早上即凋謝。

 

羊蹄甲也是園中常見的樹種,最大的一片在公園西邊靠公園路一帶,好幾排羊蹄甲,開花時一片花海,十分美麗壯觀,是遊客獵取鏡頭、謀殺底片的熱門景點。

 

比較特殊的還有靠公園路和公園南路大門入口處的三株藍花楹,又稱巴西紫葳,木瓜叔叔說,這是民國四十九年大使楊西崑自南非引進的樹種,開紫色的花。

公園內的山陀兒

山陀兒附近的三頭鵝

最近爆紅的三棵山陀兒樹則在蓮花池西北邊,種於1919年,有人沒找到山陀兒,卻看到荷花池畔的「三頭鵝」。

 

總之,當你流連在美術館、國華街等人氣景點時,別忘了台南公園這個有水有樹的「城市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