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帽料理,藝師郭春福詮釋臺南匠心精神
一頂神帽背後的藝術與人情味  
202 321

郭春福親手戴過的神帽,大大小小超過萬頂。(郭春福提供)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臺南,這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不僅擁有全臺最密集的廟宇群,更孕育出無數匠人職人。他們將技藝深耕於日常,將信仰融入生活,形塑出屬於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與靈魂。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推出的「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特別邀請作家張耘書與老師鄭佩雯攜手採訪在地職人,讓讀者從他們的眼中看見不一樣的臺南。

郭春福打製的神帽繁複華麗,兼具傳統與雅氣。(張耘書拍攝)

帽桶平穩,弧度優美,從結構到紋飾每個細節都到位。(張耘書拍攝)

帽額多以「黻」紋為飾,是特色之一。(張耘書拍攝)

在臺南「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信仰氛圍中,許多民眾來參拜時,或許會留意神像金身與法器,但你是否曾細看神像頭頂那一頂頂金光閃耀的神帽?這些帽飾,不僅代表神格地位,也承載工藝職人對信仰的致敬與用心。


郭春福,就是這樣一位默默耕耘數十載的神帽藝師。他的神帽作品遍及臺南各大宮廟,包括大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西羅殿、三山國王廟等。他更因技藝精湛,被臺南市政府登錄為「神明銀帽技術保存者」,是台灣少數能同時製作金、銀、銅、紙帽的全方位神帽藝師。


郭春福出身於臺南鹽埕,小學畢業後便隨舅舅學打金,1967年自立門戶,起初承接銀樓首飾與金牌製作,也兼接銀帽代工。直到他遇見「金芳閣」粧佛名師陳金泳,才開始走入神帽世界。


在名師指導下,他學會神帽的結構與形制,並於1978年成立金冠佛帽工藝社,專職神帽創作。自此,走上了一條用細膩與誠意打造信仰的職人之路。


郭春福常說:「神像是主角,神帽是配角。」但這個「配角」,必須講究到極致才能真正烘托神明的威儀。他所製的神帽,比例講究、結構穩固、體面大方,不僅正面有龍鳳花鳥、紋飾細緻錯落,帽桶也不馬虎,滿布圖案卻井然有序,並大量運用象徵禮制的「黻紋」增添莊嚴感。


每一頂神帽都必須量身訂製、細磨慢雕,他為神明親手配戴的神帽已超過一萬頂,無論遇到再特殊的金身,他總能因應其形,發揮創意與匠心,將作品化為藝術與信仰結晶。


打金逾一甲子,郭春福熟稔各類金工技法,如走沙地、釘古珠、纍絲、鏨仔路等,但他最在意的始終是「藝德」。他常說:「技藝可以練,品德要靠修。沒有德,就不能稱師。」


他的處世之道與工藝一樣細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承接任何訂單,他都堅守品質、恪守承諾,不為急功近利而妥協。他的職人精神,也在這個重視速度與量產的時代中,顯得特別珍貴。


不只擅長神帽製作,郭春福對臺南料理也頗有研究。他平日樂於下廚,從筵席大菜到小吃點心皆能料理一手,並樂於與人分享自己對食材與味道的理解。對他而言,不論是神帽或料理,都是一種對生活的投入與詮釋。


他希望更多人來臺南,不只是拜拜走廟、拍拍照,而是能「看見職人的心,品出文化的味」,從神帽到美食,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生命力與文化厚度。



臺南市觀光旅遊局表示,「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正是要將這些被日常忽略的職人故事介紹給大家。透過郭春福這位神帽藝師的視角,我們不只看見傳統工藝的價值,更看見信仰背後的堅持、生活中的細膩與臺南文化的底蘊


📍 無論是對工藝感興趣,還是喜歡深入探索地方文化的人,歡迎親自來臺南,一起走進廟宇巷弄,走進職人的人生,也走進這座城市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