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介紹
2024年 10月27日
圖:上四管
圖:十音
記者陳俊傑/台南專題報導
「陣頭之王」-南管
是誰可以和孔子、媽祖使用「九曲黃龍傘」,進出廟的正門?是誰讓康熙爺龍心大悅而受封「御前清客」?是誰可以在皇帝面前蹺二郎腿?答案都是「南管」!
古今中外,音樂和宗教有關,古典樂大師巴哈不但是宮廷樂長,還是來比錫教堂的音樂總監,他的許多管風琴作品,都用在教堂中。南管除了是庶民在農閒時的娛樂,也常運用在神明生日等宗教節慶中。
有南管,相對就有北管,但兩者有何差異?有人說南管流行於長江以南,北管則在長江以北;又有人說,南管是歌仔戲,北管是平劇;還有人說南管的祖師爺是田都元帥,北管是翼宿星君,眾說紛紜。
此外北管多打擊樂器和鼓吹,聲量大且吵雜,最常見就是神明遶境時的前導「開路鼓」、「車隊吹」,南管則婉轉清奇,可以說是國樂中的「室內樂」,且如古典音樂樂團有絃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換句話說,北管如同「北派少林」大開大闔,南管則如太極,沉穩優雅。
南管盛行於閩南泉州府,大約在18世紀左右傳入臺灣,唱腔、咬字、收詞、做韻,也是以泉州音為準,但臺灣妥善的保留其形制和古韻,可說是臺灣得天獨厚的古典音樂,台南唱片界的大亨「惟因唱片」的許國隆「苦瓜」說,清朝和日據時代的許多有錢人家的小孩,還會送去學南管。
圖:九曲黃龍傘
圖:彩牌
御前清客
清朝康熙皇帝時,出身福建的李光地將南管引進紫禁城,康熙一聽,「三月不知肉味」,硬是把樂團留在身邊,思鄉心切的團員為此演奏一曲「鳳還巢」(一說是『歸巢』)明志,聰明如康熙一聽才放人。在樂師們回鄉之前,康熙封其為「御前清客」,並賜「九曲黃龍傘」、金絲宮燈,和孔子、媽祖並列(如今許多廟宇都『僭越』使用,反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樂師演奏時為方便起見,有時必須蹺腳,如二弦、三弦、琵,琶,但在皇帝面前蹺二郎腿似乎不妥,故特賜金獅(狻猊),供其墊腳。
也因受皇帝敕封,南管在演奏時,會垂掛「御前清客」的布簾,有如皇帝親臨。而南管外出表演時,如果經過廟宇,廟方要鳴鐘敲鼓歡迎,不需要進入廟宇參拜。如果要進廟,也不需按平常人「龍邊進、虎邊出」的慣例,可直接走中門(天子和神明才可走)。南管參加廟會活動時,不管文武陣頭,都要等到南管演奏完畢才可演出,這樣比喻好了,如果鋼琴是古典音樂中的王,那麼南管則堪稱是「陣頭之王」了。
圖:上四管
圖:拍板
圖:換人時將拍板交給下一人
圖: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手勢
圖:洞簫
圖:二絃
圖:琵琶
圖:三絃
南管的編制及演奏
一般說來,演奏時,一種為「上四管」,除「拍板」(主唱者),其左前方為洞簫、二弦(國樂中的二胡),右前方為琵琶、三弦,其位置不可變換。
圖:十音
圖:叫鑼
圖:叫鑼
圖:四塊
圖:四塊
圖:雙音
圖:雙音
圖:響盞
圖:響盞
圖:三絃
圖:腳踏金獅
圖:鎖吶
另一種是「十音」,除上述的「上四管」,二弦旁邊多了「叫鑼」、「四塊」,三弦旁邊是「雙音」、「響盞」,鎖吶則在拍板和洞簫間。在十音,拍板者不開唱,其角色如樂團的指揮,稱「樂正」,要數「撩」按「拍」計算節奏。演奏告一段落可換拍板或樂正,新接者須要先站著,待一段時間後方可坐下。拍板是樂團的靈魂,南管強調「和」(和諧),演奏者要配合拍板的節奏及音調。
圖:樂譜
圖:樂譜
圖:也可改成簡譜
現在老師傅用的譜還是古代的「宮、商、角、子、羽」,不同於西方的五線譜(也可改成西洋樂譜)。南管有五音-乂、工、六、士、一,其曲調有「四空管」(F調)、「五空管」(G調)、「五六四乂管」(C調)、「倍思管」(D調),曲子長則四十分,短則五分鐘。一般說,正式演奏時可不行看譜,據說台南的「南聲社」在法國表演時,沒想到法國人耍「賤招」,關掉所有電燈,但南聲社硬是從頭奏到尾,絲毫沒出錯,震撼法國!
小花絮:日本皇太子也欣賞過南管
日治時代,喜歡優雅樂音的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於1923年巡視台灣時,與能九親王在臺北、台中欣賞過南管演奏,當時報章雜誌還熱烈報導「連日本皇室也愛聽南管」,一時蔚為風潮。皇民化運動期間,日本人摧毀台灣的民間信仰、禁止傳統音樂演奏金屬樂器,例如嗩吶、鑼鼓等,但優雅沉靜的南管,反而受到皇室公開賞識,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