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境接旗
2024年 10月30日
圖:四安境聯誼會
記者陳俊傑/台南專題報導
說到元宵,你想到什麼?吃湯圓、猜燈迷、小過年、全國燈會?
愛看熱鬧的人注目台灣各地的廟會活動,最負盛名的鹽水蜂炮、台東炸寒單爺、東山迓佛祖媽、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燈會,但是,台南市四安境聯誼會迎聖旗、聖爐活動,則是府城廟會的盛事。
府城廟宇的聯境有四安境等十境,讓時光回到一、兩百年前,其意識上認同的概念,遠超過地理及政治上的歸屬。至今,聯境只是個歷史名詞,如果把這十個境做番調查,府城古代歷史拼圖將更完整。
遺憾的是,直至今日,別說聯境早已名存實亡,聯境的意義及它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更是少人關心。聯境是廟宇與廟宇間關係程度之表徵,至今,以四安境四間廟宇間的關係最為密切,組織最為健全,設有「四安境聯誼會」,定期舉辦繞境活動,增加彼此間之情感,並且慶祝元宵節。
四安境接旗的由來是什麼?出身下大道的謝東諭說,四安境的由來是「聯防」。即北汕尾下大道良皇官、南廠保安宮、頂太子沙淘宮及海防廳土地廟(約在四安境、八吉境交接的磚仔橋附近),基於海防需求而結成「盟友」。等到聯境制度成立,這四個廟(土地廟已廢,改由檺林宮、神安廟、保興宮『三合一』的牛磨後神興宮取代)自然而然就成為盟友,防守「小西腳」(小西門)、外新港,是當時在城外首當其衝和入侵者戰鬥的組織。
題外話,謝東諭也提到,府城早年外海有七個大島,稱為七鯤鯓,一鯤鯓約是現在四草大橋,二鯤鯓在億載金城、三鯤鯓在漁光島、四鯤鯓在龍山寺、五鯤鯓在小美軍海水浴場(海濱秋茂園)、六鯤鯓在喜樹、七鯤鯓在二層行橋,故台南面海的廟宇,通常楹聯上都有鯤或汕(線)字。
這個有古老歷史的聯境,開始舉行四安境接旗,卻遲至民國六十七年,為何?謝東諭說,良皇宮每年關廟門送神是農曆十二月十五,某年保安宮建醮送天師,卻選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此舉讓良皇宮有不受尊重之感,兩廟關係變淡。他推測,後來促成四安境接旗,應該是有旁人敲邊鼓,讓兩間擁有眾多粉絲的大廟有台階下。所以,說四安境接旗是兩廟破冰的關鍵,似乎也不為過。
四安境成立「四安境聯誼會」,除加強聯誼、交流,各廟有事(如各廟各自的交陪境建醮),由爐主(當年輪值廟宇)籌畫,相互支援人力、物資,而且,可集合眾人之力,發揮社會救助(如921賑災)的功能。
遶境活動連續舉辦了廿四年(六輪),從未間斷過,活動固定在元宵節下午開始,主要活動是將聯誼會的聖旗及聖爐從去年爐主廟宇請出,四間廟宇的神轎及聖爐轎繞四安境,涵蓋範圍為境內的大馬路。爐主的順序是由當年擲筮決定,神興宮為第一任爐主廟宇,並依照四間廟宇之位置,逆時針依序保安宮、良皇宮、沙淘宮,每間廟宇輪流擔任爐主一年,繞境方向則依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若從沙淘宮出發,則經良皇宮、保安宮到神興宮。而廟宇出轎的順序是依照爐主順序來排,如當年爐主若是神興宮,頭轎聖爐轎上坐的是神興宮的邢王,第二轎是神興宮的神輿,接下來是下屆爐主保安宮的神輿,殿後的是上屆爐主(沙淘宮)。
幾年下來,每間廟宇已輪流當六次的爐主,謝東諭說,每次遶境,爐主可能要花60萬元,其他各廟少說也得30萬元,花費不可謂少,所以民國91年,活動由第七輪第一順位神興宮辦完後,四安境交接聖旗、聖爐活動改成三年一科,也就是遇鼠年(子)、兔年(卯)、馬年(午)、雞年(酉)舉辦,各廟可大大鬆口氣,「觀眾」也不會看膩了。
圖:聖爐在整個遶境的前頭
圖:聖爐上刻有四廟的廟名
圖:雖是元宵節.還是熱到躲在蜈蚣陣下
活動於每年元宵當天下午開始,在去年爐主的廟宇集合,將四安境聖旗、聖爐請出,再依次序遶行其他三間廟宇的境內,活動一般在晚上九至十點會回到當年輪值的爐主廟宇,活動中最有看頭的是參與陣頭與辭轎放鞭炮煙火,有時各廟的交陪境會在路邊「辣炮」共襄盛舉。
圖:神興宮的鎮殿邢府千歲是「府城四大名佛」之一
圖:神興宮的黑旗和白劍是府城少見的將爺
圖:神興宮的黑旗和白劍是府城少見的將爺
以前四安境接旗時,各廟宇的將爺幾乎全部出門,沙淘宮的四聖者等、神興宮七爺、八爺與黑旗白劍兩將軍、保安宮的謝范將軍、元帥、劍童、印童等、良皇宮六尊,一共一、二十尊將爺,而且每尊行走腳步皆有所不同,後來簡化成各廟都只出兩尊將爺,可看度稍減。謝東諭也說,以前良皇宮轎班的傳統服裝是「三五牌」內衣,現在的衣著較「潮」,反而較沒味道。
民間信仰也是文化的一部份,但不重視在地文化的人,如果純以「電音三太子」的觀點看,會以為這些民俗不過是西方科技文明下殘餘的泡泡。但孔子都知「禮失求諸野」,我們更該探討、發揚在地的歷史、文化,而「聯境」絕對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區塊。
在新的時代,聯境在遶境、放煙火之餘,也該有新思維。如開基玉聖宮默默擔負社會救助的責任,每年投入公益的金額可能近兩千萬元。其他還有不少廟宇從事獨居老人便當、弱勢家庭的賑米,但如果能由聯境「大家一起來」擴大舉行,其在質、量上的力量將更可觀!
圖:傳承也是四安境接旗的意義之一
圖:即將卸下爐主的廟,其神轎按例要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