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建築的隱藏密碼
「憨番扛厝角」見證台灣歷史情懷
2025年 3月14日
憨蕃扛厝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記者林賢雲/台南專題報導
走在臺南的老街巷弄,抬頭細看廟宇歷史建築的屋角,或許會發現一個特殊的裝飾——一名肌肉發達、面帶痛苦表情的男子,彎腰扛著沉重的屋脊結構,似乎正承受巨大的負擔。這就是「憨番扛厝角」,又稱「大力士扛屋脊」或「憨番扛大杉」,是台灣傳統建築中獨特的裝飾設計。這些雕像不僅展現精湛工藝,更深藏著台灣人民過往歷史與文化情懷,成為府城傳統建築不可或缺的象徵。
歷史軌跡與象徵意涵
「憨番扛厝角」主要出現在傳統閩南式建築的屋角,特別是在廟宇的建築中。這些雕像通常是身形壯碩的男子,彎腰曲背、雙手頂著建築結構,如斗栱或屋簷的吊筒,呈現一種吃力但又無法反抗的姿態。根據民間說法,這一設計與台灣歷史上的異族統治有關。
台灣長期受外來政權的統治,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對台灣本地居民並不友善,使百姓心生怨懟,卻又無法正面反抗。為了隱晦地表達不滿,台灣匠師便將外來統治者的形象刻畫成「憨番」,讓他們在建築上「終身受苦」,默默承受重壓,象徵對外來政權的不滿與無聲抗議。這些雕刻作品彷彿是一種隱晦的「反抗符碼」,透過建築藝術的形式,表達當時人民的心理狀態。
台灣獨有的建築裝飾藝術
不同於中國傳統建築強調祥瑞、吉祥符號,「憨番扛厝角」是台灣特有的建築設計,極具地方文化特色。這類裝飾的雕刻方式因地域和匠師風格而異,有的「憨番」表情猙獰,似乎在奮力支撐屋角;有的則看起來頗為憨厚,呈現出無奈又帶點詼諧的神態,甚至在某些廟宇建築中,還能看到帶有戲謔意味的誇張造型,例如戴著異國帽飾、瞪大雙眼、張口喘氣等,增添了民間信仰中的幽默感。
這類建築元素不只是工匠創意的展現,更是當時人民精神狀態的縮影。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建築逐漸以鋼筋混凝土取代傳統木構或磚造建築,這些雕刻裝飾的出現頻率越來越低,使其更顯珍貴。
哪裡可以看到「憨番扛厝角」?
雖然這類傳統建築裝飾已經越來越少,但在臺南等擁有豐富歷史遺產的城市中,仍可見到「憨番扛厝角」的蹤跡。例如:
大天后宮
力士扛樑,象徵不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大天后宮
又稱憨蕃扛厝角,有嘲弄外國人的意思 (記者陳俊傑 攝影)
小關帝廟
受外人欺侮的祖先令洋人扛屋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小關帝廟
受外人欺侮的祖先令洋人扛屋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金華府
憨蕃扛厝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金華府
憨蕃扛厝角 (記者陳俊傑 攝影)
這些歷史建築所保留的「憨番」雕刻,不僅讓人一窺當時的工藝之美,更能感受到歷史時代變遷所留下的文化印記。「憨番扛厝角」不僅是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更是台灣人民歷史與文化的象徵。這些雕刻見證了時代背景,承載著台灣百姓的情感與幽默,也為傳統建築增添了深厚的歷史價值。當你下次漫步在臺南街頭,不妨抬頭留意這些建築細節,細細品味這段屬於台灣的建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