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的數字密碼
2 & 16
2024年 10月24日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2和16
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稱「牙」,為何不選初一及十五呢?謝東諭說,古時貨幣制度不健全時,習慣以物以物,每月固定某些日子到固定地方進行交易,各取所需,如稱之為「牛墟」等。通常在朔、望之日〈初一、十五〉交易,交易後會想吃頓好的,但當時交通不便,回到家或許已是三更半夜了,於是改在隔天初二、十六時打牙祭。在享受前,為感謝賜他們一切的大地,於是先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祈求每月都豐收,有「迎福」〈迓〉之意,演變到後來,「迓」變成「牙」了。但不管如何,其意義是告訴人們要「吃水果拜樹頭」,有飲水思源之意。
「做十六歲」是台南一項重要的儀式。有人說,這項儀式發源於安河港西羅殿,蓋五條港時期,移民多為拉船的「ㄍㄨ 李」〈台語,或稱苦力〉,其小孩則為「童工」,只能領一半的工資。直到十六歲時始視為成年人,家長便擺席做十六歲,宴請親朋好友,並昭告天下「吾家有子初長成」!謝東諭說,「老古石」集福宮已逝的大老曾告訴他,這項習俗在移民的故鄉福建早已盛行,其實重要的是,宴客時唯一不可「漏鉤」的是小孩的「頭家」,明示或暗示他,小孩已是大人了,明天起工資要視同大人,可別呼攏我喔!這也是古人智慧的體現,點到即可,被點的也得上道點,一切盡在不言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