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南大學師生年終研發成果發表 創新跨域 引領未來

 2024年 12月25日

圖右為校長陳惠萍教授,圖左為副校長楊文霖教授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國立台南大學於今日隆重舉辦「師生研發成果發表暨年終記者會」,由校長陳惠萍教授親自主持,並展示多項學術與實務結合的創新成果,涵蓋文化保存、智慧科技、綠色循環經濟、生物科技及社會融合等領域,呈現該校在教育與科研上的領先地位。

陳惠萍校長致詞時強調:「跨域創新是推動未來的關鍵力量,台南大學透過不斷突破學術界限,實現學術與產業的深度結合,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體育學系陳耀宏教授率領的「體育運動文物研究中心」肩負起全台體育運動文物的徵集與保存,深入探討這些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記憶。團隊歷時數年,盤點與分類超過500件珍貴體育文物,包括早期運動會獎盃、復古運動服及手繪運動場地圖等,展現台灣體育文化的變遷。
 

陳耀宏教授表示,這些文物見證了台灣體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於文化與體育史的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研究中心的設立不僅讓台南大學成為文化保存領域的重要據點,還為未來設置實體體育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交通監控與公共安全領域,資訊工程學系林朝興教授指導學生開發的「跨相機多目標車輛追蹤系統」成為亮點。該系統利用車輛重識別技術(ReID),能夠在不同監控攝影機視野間準確追蹤相同車輛的行動,實現無縫監控。
 

這項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校園與市區的實驗中,顯著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準確性與即時性。林朝興教授指出,這套系統的潛力不僅限於交通監控,還可以延伸至公共安全、城市治理與環境監測,未來可望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技術之一。

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材料科學系林建宏教授與其學生團隊給出了答案。他們提出創新的方法,將廢棄咖啡渣轉化為高效能儲能碳材料,成功開發出壽命超過20年且效能超越現有電池百倍的超級電容技術。
 

林教授表示,台灣每年丟棄大量咖啡渣,不僅浪費資源,還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這項技術有效解決了廢棄咖啡渣的環境問題,並推動了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該技術有望應用於更多電池材料,為新能源領域帶來更多可能性。

生物科技學系張德生教授吳健毓助理教授的團隊,運用自主開發的BBGP(生物轉化與活性導向純化)PDMA(預測數據挖掘方法)技術,成功從中草藥中提取並發現多種新藥效成分。這些成分在抗炎、抗癌及抗病毒等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潛力。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為中草藥新藥的開發提供了創新方法,也進一步鞏固了台南大學在全球生物科技領域的地位。張教授表示:「希望這些成果能為新藥研發開闢更廣闊的道路,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運用這些技術,促進生物醫學的進步。」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李香蓮副教授以藝術為橋梁,策劃了一系列關懷高齡獨居長者的社區互動活動,透過創意工作坊促進長者與學生的交流。活動涵蓋永華里與清水寺社區,內容包括手工藝製作、情感互動及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
 

這項計畫不僅提升了長者的社交參與度,還讓參與的學生更深入了解長者需求,進一步促進了社會融合。該計畫榮獲多項獎項,並獲得《遠見雜誌》專題報導,成為藝術實踐與社會服務的成功典範。

國立台南大學透過多元化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展現了其在文化保存、科技創新、綠色經濟及社會融合方面的卓越貢獻。校長陳惠萍強調,未來台南大學將持續推動跨域合作,結合學術與產業的力量,為台灣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我們相信,創新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而這些成果是台南大學不懈努力的最佳見證。」陳校長如是說。

材料科學系林建宏教授(左四)與其學生團隊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李香蓮副教授(左二)與其學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