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科賴馥蘋醫師
記者 范繼如 / 台南報導
近日台南一名青少年誤喝含強酸的清潔劑,緊急送往新樓醫院急診,檢查後發現食道有中度灼傷,所幸經過靜脈補液與觀察後,目前已穩定出院。醫師提醒,誤飲腐蝕性清潔劑時,千萬不可自行催吐或喝水,應遵守「三不一就醫」原則,並儘速送醫處理。
新樓醫院小兒科賴馥蘋醫師表示,誤飲強酸、強鹼類化學清潔劑時,最常見的傷害是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灼傷。這類液體進入體內後會迅速侵蝕黏膜組織,有時甚至造成穿孔或出血。「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用喝水、催吐來稀釋,但這些行為反而可能讓腐蝕液體再次傷害食道與口腔,甚至造成嗆入肺部的危險。」
急救四原則:「三不一就醫」
賴馥蘋醫師呼籲民眾記住以下四點原則,作為第一時間的正確應對方式:
1. 不催吐:避免二次灼傷食道與口腔。
2. 不喝水:喝水可能讓腐蝕液體擴散或嘔吐。
3. 不吃東西:避免進一步刺激胃酸分泌。
4. 立即就醫:迅速送醫,交由專業團隊處理。
住院觀察與治療:穩定為主,支持性照護
賴馥蘋醫師說明,誤飲後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病人會接受靜脈輸液、胃酸抑制劑等藥物,並觀察是否能進食與排除食道狹窄風險。「並沒有特效解毒劑,治療的重點就是讓身體有時間自我修復。」
若灼傷嚴重,醫療團隊可能會安排內視鏡檢查,觀察是否有潰瘍、壞死或潛在併發症,並評估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
後續照護:避免刺激性食物、按時回診
出院後仍須注意飲食,避免吃太燙、太辣、過硬或酸性的食物,減少對受傷食道的刺激。「一旦出現吞嚥困難、胸口緊縮感或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回診檢查。
預防重於治療:妥善收納、教育為關鍵
醫師也提醒,家中若有含強酸或強鹼的清潔用品,應妥善收納、遠離兒童可觸及的範圍,並清楚標示內容物,避免誤用。「教育孩子認識危險物品、避免將不明液體當飲料,是防止意外最根本的方式。」家長平時可多利用生活場景教育孩子,讓安全意識內化於日常,才能真正防止悲劇重演。
1至18歲內視鏡檢查 依年齡與症狀選擇胃鏡或大腸鏡
賴馥蘋醫師補充指出,1至18歲兒童與青少年,醫療團隊會視情況安排內視鏡檢查,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與下消化道內視鏡(大腸鏡)。
胃鏡通常用於評估口腔、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損傷狀況,並提早發現如潰瘍、出血、壞死等情形。若出現腹瀉、血便、持續腹痛等下消化道症狀,則會考慮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排除潛在的腸道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