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成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吳晨宇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肺癌長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根據統計,近半數患者確診時已是第4期,5年存活率僅約一成。成大醫院胸腔外科吳晨宇醫師提醒,肺癌早期往往毫無症狀,待到咳嗽、呼吸困難或轉移至骨骼等情況才就醫,常已錯過治療黃金期。如何提早揪出「隱形殺手」,成了防治關鍵。
43歲的陳先生,從不抽菸、不喝酒,因心律不整住院接受心臟燒灼手術,電腦斷層意外發現左下肺有1.7公分病灶。經胸腔鏡手術切除後,確診為第1期肺腺癌,所幸因發現早,治療順利完成。
另一位36歲的胡先生,因家族病史自費接受全身檢查。雖然胸部X光無異常,但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0.6公分病灶,術後證實為第0期原位癌。兩人案例都顯示,傳統X光可能「照不出」早期病灶,而LDCT能更精準揪出可疑陰影。
吳晨宇醫師指出,X光受限於角度、骨骼遮蔽與腫瘤密度,容易漏掉小或特殊位置的病灶。反觀LDCT輻射劑量僅為傳統電腦斷層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卻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對早期肺癌偵測特別有效。若發現大於0.8公分、質地實心並具惡性特徵的結節,多會建議手術或密切追蹤;若是毛玻璃樣結節,則可能僅需定期監測。
成大醫院引進智能複合式手術室,能在全身麻醉後即時定位病灶再進行切除,避免病人清醒定位的疼痛。針對小顆病灶,醫師傾向選擇肺節切除術,雖技術更細膩,卻能保留更多肺功能。加上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患者傷口更小、恢復更快,幾乎可取代傳統開胸方式。
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高風險族群(如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提供免費LDCT篩檢。對於一般民眾,建議45至50歲間可做一次LDCT檢查,若無異常,每2至3年追蹤即可。吳晨宇醫師強調,檢查結果必須由專業醫師判讀,避免過度擔憂或忽略潛在風險,才能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大效益。
肺癌並非吸菸者的專屬疾病,隱匿性更讓人難以防範。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低劑量電腦斷層成了破解沉默殺手的重要武器。透過篩檢、精準手術與專業判讀,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守護呼吸之間的健康。
姓名:吳晨宇
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
經歷:成大醫院外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急診主治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專長:肺部疾病(良性、惡性腫瘤及氣胸等微創手術)
縱膈腔腫瘤疾病
#肺癌防治 #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肺癌早期發現 #健康檢查 #胸腔外科 #成大醫院 #肺腺癌 #癌症防治 #台灣醫療 #健康生活 #早期診斷 #癌症篩檢 #無菸生活 #醫療新知 #癌症存活率 #智慧手術 #單孔胸腔鏡 #微創手術 #醫療副刊 #健康新聞 #肺癌篩檢 #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