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一名15歲青少年因黑便、嘔吐、臉色蒼白與頭暈症狀送醫,經檢查發現血色素急速下降至4.9 g/dL,甚至出現咖啡色嘔吐物,情況危急。醫療團隊緊急輸血後將他轉送成大醫院,經胃鏡檢查確認為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師立即進行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病情逐漸穩定。追蹤檢查則顯示胃部為結節性胃炎,病理切片與檢驗證實感染幽門桿菌。在接受四合一抗生素療法後,少年的症狀完全改善,平安出院。
成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羅筱淯醫師指出,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能在胃酸中存活的螺旋狀細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感染風險: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兒童感染率與環境衛生及社經狀況高度相關。
疾病演變:約10%至20%的感染者可能發展成消化性潰瘍,1%至2%恐進一步演變為胃癌。研究顯示,70%的胃癌與幽門桿菌密切相關。
傳播途徑:主要透過口口傳染,例如受污染的食物與水,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兒童及青少年幽門桿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
慢性腹痛
腹脹、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若病程嚴重,可能引發消化性潰瘍出血,症狀包括黑便、嘔血及嚴重貧血,甚至危及生命。
診斷方式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
侵入性:胃鏡檢查、病理切片、幽門桿菌培養、快速尿素酶測試。
非侵入性:碳-13尿素呼氣測試、糞便抗原檢測、血清抗體測試。
治療以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為主,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鉍劑與抗生素,療程7至14天。必須完整服藥,避免耐藥與復發。
羅筱淯醫師強調,若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大部分兒童與青少年都能獲得良好預後。若忽視病情,則可能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確保幽門桿菌已被完全根除。
提醒家長:孩子若長期有不明原因的胃痛、嘔吐或貧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姓名:羅筱淯
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學士 , 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成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總醫師,成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研究員
現任: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 成功大醫學系小兒學科臨床助理教授
專長:一般兒科學 , 小兒肝膽腸胃學
#幽門桿菌 #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黑便 #嘔吐 #嚴重貧血 #消化性潰瘍 #胃癌風險 #第一級致癌物 #健康警訊 #成大醫院 #小兒腸胃科 #兒少健康 #胃鏡檢查 #抗生素療法 #四合一治療 #質子幫浦抑制劑 #鉍劑 #碳13呼氣測試 #糞便抗原檢測 #病理切片 #胃炎 #腸胃疾病 #定期追蹤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