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與早期治療助力
尖型濕疣防治刻不容緩 

2025年 2月25

郭綜合醫院 婦產科 金貞伶 醫師 

記者林賢雲  / 台南報導

尖型濕疣(俗稱「菜花」)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傳染病,病灶可能出現在生殖器、肛門、口腔等部位,初期無明顯症狀,但可能引發不適,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雖然此病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但無性行為者亦可能因間接接觸患者分泌物而感染,顯示其防治工作需受到更廣泛的重視。


HPV疫苗是目前唯一能有效預防尖型濕疣的手段,澳洲研究顯示,疫苗施打後女性診斷率下降58%、男性下降45%,證明疫苗對疾病控制的關鍵作用。台灣自2025年起擴大癌症篩檢,進一步提升HPV防治措施,顯示政府對公眾健康的重視。


個案解析:不分年齡與性別 尖型濕疣防不勝防

40歲黃女士,無性行為史,於2020年12月因恥骨上腫瘤就診,經病理診斷為尖型濕疣,接受切除及電燒手術。她於2021年完成三劑9價HPV疫苗接種,並規律回診,至2024年11月無復發,顯示疫苗接種與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80歲廖女士,因洗澡時發現外陰部腫瘤,外院切片確診為尖型濕疣,轉診至郭綜合醫院接受雷射切除手術。然而,一週後病灶旁又出現兩個新病灶,需在門診進行局部治療並持續追蹤。這顯示高齡者的免疫狀況與復發率息息相關,強調持續治療與監測的必要性。

目前尖型濕疣的治療目標在於去除可見病灶,約30%的病灶可於4個月內自行消退。臨床治療方式包括:

然而,尖型濕疣的復發率高達35%至75%,受患者免疫力、疫苗接種情況、性行為頻率及保險套使用等因素影響,因此完整的防治策略應涵蓋疫苗接種與定期檢查。


HPV有超過200種分型,其中**低風險型(如HPV 6、11型)**可導致尖型濕疣,**高風險型(如HPV 16、18型)**則與子宮頸癌、外生殖器癌等疾病相關。感染HPV後的潛伏期約為2至8個月,期間仍具傳染性,未受保護的性行為感染率高達70%。


澳洲研究數據顯示,HPV疫苗接種後,15至20歲族群的尖型濕疣診斷率低於1%,顯示疫苗對於年輕族群的保護效果顯著。目前台灣提供九價HPV疫苗,可預防6、11、16、18等9種HPV型別,完整接種方式如下:


台灣政府提供公費補助,國中二年級學生可免費接種,其他年齡層則需自費每劑6000元,共需施打3劑。疫苗由病毒蛋白空殼製成,安全性高,僅有注射部位疼痛等輕微不適,禁忌對象包括疫苗過敏者、孕婦及特殊疾病患者。



為提升HPV相關疾病的防治,台灣將於2025年起擴大癌症篩檢計畫


這一政策顯示政府對HPV預防的重視,也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查,提高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機會。


尖型濕疣雖然多見於性生活活躍族群,但任何年齡、無性行為者亦有可能因間接接觸感染。疫苗施打能顯著降低發病率,而早期診斷與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郭綜合醫院提醒,如發現疑似病灶,應儘早就醫,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透過疫苗接種與定期篩檢,降低感染與復發風險,保護自身與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