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坐立難安-無痛微創「痔」療新選擇

2025年 4月8日

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 楊馥馡主治醫師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隨著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型態的改變,年輕人也有痔瘡這個難言之隱!痔瘡是一種靜脈曲張,因肛門和直腸靜脈叢長期擴張充血而引起症狀,包含腫脹、突出、疼痛甚至出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常常造成極大的困擾,甚至可能出現慢性貧血或出血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痔瘡的風險因子,包含長期便秘、懷孕、肥胖、久坐久站,或是不良的排便習慣(如上廁所看報紙、划手機),部分後天疾病造成之血液回流不佳亦可能加重痔瘡的症狀。


痔瘡的分類及嚴重程度分級

痔瘡在解剖位置上以鋸齒線(dentate line)為分界,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和型痔瘡。內痔在此線以上,一般以腫脹或出血表現;外痔在此線以下,因有體表神經分佈,常見症狀為疼痛,尤其痔瘡內部血栓堆積產生痔核(thrombosis),更是疼痛難忍。痔瘡嚴重程度分為一到四級,第一級無脫垂且症狀最輕微,第二、三級雖有脫垂但尚可自動或手動復位,第四級則為完全脫垂且困難復位,同時也會合併較嚴重症狀。

痔瘡雖不是致命疾病,但發作起來卻讓人苦不堪言。根據統計,國人約有一半以上曾有痔瘡困擾。臺灣醫界指出,痔瘡初期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增加纖維攝取、溫水坐浴等保守治療方式獲得改善;但若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建議及早介入手術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雖療效穩定、出血風險低,但術後疼痛明顯且復原期長,常讓患者望之卻步。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微創療法快速興起,提供更舒適、復原期更短的治療選擇。

🔹 手術方式與麻醉:

目前上述微創手術多採半身麻醉,可避免全身麻醉帶來的風險與不適。

🔹 出血風險低:

儘管傳統切除手術出血風險相對低,但微創手術如射頻消融、雷射消融、HET等,出血風險甚至更低,讓患者術後更安心。

射頻消融術成新寵 有效率高、復發率低

在眾多微創治療中,射頻消融術近年備受矚目。其藉由導入高頻能量,精準燒灼痔核組織,破壞血流供應,使痔核自然萎縮,過程快速、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輕微,併發症發生率低,是現階段痔瘡治療中的新趨勢。

痔瘡的治療方法透過了解患者病情及需求,可提供非手術治療或外科手術的多種治療選擇,早期治療合併生活作息調整,能有效減少病情惡化及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於追求短恢復期、舒適度高且低復發率的患者,射頻消融手術可以做為治療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