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慰安婦阿桃銅像被安置在南區倉庫裡哭泣。
記者 陳俊文 / 台南報導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慰安婦紀念日追思會,原訂在平實公園舉行,卻因颱風停辦,台南市慰安婦人權平等促進會理事長童小芸表示,協會在拓展人權的道路上從未中止,仍提出「政府立法成立慰安基金會」以及「設置慰安婦人權紀念碑、紀念銅像」兩大訴求。唯原先立於國民黨台南市黨部旁的慰安婦銅像,在還地給建商之後,目前仍無家可歸,躺在南區一間環保回收站裡哭泣: 天下之大,竟無我容身之處?
童小芸指出,原訂昨天登場的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追思會,因楊柳颱風重創台南,許多鄉親被迫住在殘破老屋,龐大的修繕費用、繁瑣的行政程序,加上缺工缺料,阻礙家園重建工作。協會本著「苦民所苦、急民所急」的理念,取消追思活動,她也和立委謝龍介投入災後重建工作,追思活動不得不取消。
雖然如此,協會仍提出兩大訴求。一是政府應加速恢復慰安婦名譽與補償的立法,並成立慰安婦基金會,明定我國政府須要求日本政府公開道歉、賠償,並恢復慰安婦名譽及尊嚴。
二是政府應設置慰安婦人權紀念碑、紀念銅像及紀念基金會,並明定每年八月十四日二戰終戰日為「慰安婦人權紀念日」。
為婦安婦女權運動亟力奔走的童小芸指出,慰安婦紀念日不僅是對過去受害者的悼念,更是協會對未來社會的期許,協會有責任傳承歷史,銘記慰安婦阿嬤們的付出,繼續努力爭取性別平等和人權尊嚴。
她也沈痛的指出,由雕刻家林坤銘所雕塑的慰安婦阿嬤「阿桃」銅像,去年在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右側空地豎立六年之後,因必需還地,雖獲建商展延一年,此間由於協商借用公有地放置四處碰壁,只得暫時搬到南區倉庫寄放。
原先協會中意的安置地點“振興里兒童公園”卻被工務局打回票。
中間雖由市議員蔡宗豪向府提出安置於三公傾餘振興里人文童話公園的建議,但主管的工務局卻不同意借用,童小芸遺憾地說,婦安婦的人權已變成政治操作,各單位聞慰安婦色變,殊不知它是國際人權和轉型正義的重要指標「這段悲痛的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二戰時期,全台約有一千兩百位台灣婦女被日軍脅迫做為「軍妓」的慰安婦,原先碩果僅存的兩位阿嬤,也在前年五月等不及日本政府一句道歉,全部離世,留下很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