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陳俊傑/台南報導
近來AI畫圖全民瘋吉卜力風,連Sam Altman都求饒,背後其實藏著創意、流行與技術的三角關係。
從上週起,全球掀起一股「吉卜力風潮」,人人只要上傳自拍,再輸入「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就能在幾秒鐘內獲得一張溫柔、夢幻、手繪感十足的AI圖像。這股風潮迅速在社群平台擴散,甚至連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都忍不住跟風,將自己生成的吉卜力風圖像設為X(前Twitter)大頭貼。熱潮一發不可收拾,導致伺服器幾度過載,Altman本人也在平台發文「求饒」,希望大家讓AI團隊休息一下。
為什麼大家都想「吉卜力一下」?
這波AI生成熱潮能引爆全球,除了因為吉卜力風格本身療癒又具美感外,也滿足了三大心理渴望:一是懷舊情懷,吉卜力動畫陪伴許多人成長;二是主角幻想,人人都能成為奇幻故事的一員;三是社群分享(跟風,尤其喜歡看漫畫的人),生成圖極具視覺吸引力,成為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自拍、寵物照、老照片,只要套上吉卜力濾鏡,彷彿都能成為動畫世界的一幕。
AI vs 手工動畫:宮崎駿怎麼看?
然而,這場由AI主導的創意革命,也不免引發對傳統手繪藝術的反思。吉卜力工作室長年以手工動畫聞名,追求動作、情感與細節的極致。以2013年《風起》為例,其中一段僅4秒的畫面,動畫師山森英司耗時15個月才完成,宮崎駿仍認為「這是值得的」。對比AI的高速生產,宮崎駿曾批評:「創作這種畫面的人,顯然未曾設身處地思考過痛苦的本質。」
針對這次風潮,有傳聞稱吉卜力工作室已發出警告信。不過工作室隨後澄清,表示並未採取任何法律行動,至今也尚未對此事發表正式回應。
AI也會累?平台塞爆、產圖失敗
在爆紅背後,是AI圖像平台幾近癱瘓的產能現況。大量使用者湧入,導致產圖失敗、等待排隊、甚至圖片生成錯誤。不少用戶笑稱:「現在畫圖比搭龍貓巴士還難排」。甚至還傳出「AI靈異事件」,例如6人合照生成後變7人或5人、手指多長一節、臉重疊變形,畫面詭異得像動畫恐怖片,在清明節假期間,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好玩笑。
創作與科技的界線
從夢幻濾鏡到演算錯誤,這場「吉卜力全民行動」是創意、科技與文化交會下的社會現象。它既令人著迷,也引人深思:當我們追求快速生成的美感時,是否也該停下來,想一想那些用鉛筆一筆一筆畫出來的,慢工細活的溫度?
資深宮崎駿迷說:「以繪畫技巧而言,在日本有不少比宮崎駿或吉卜力出色的專業人士,譬如押井守、今敏等人,但宮崎駿的故事、對於手繪的堅持,不分國界打動了許多人;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宮崎駿對人物角色、臉部的描繪,都比較接近西方人的樣貌,許多關於飛行、戰爭、怪獸、奇幻的題材也屬於世界性的語言,所以辨識度特別高,吉卜力出品的電影國際票房多半也相當好。綜合起來,吉卜力在這行業裡,幾乎就是獨角獸般的存在,影響力也超越了單純的商業領域。」
簡單教學
先下載chatGPT,完成註冊後,點擊左下角「+」,並上傳你拍的照片,然後下方文字描述框輸入「請產生吉卜力風格圖片」,按下執行鈕,幾分鐘後就完成。
但是,許多人的嘗試並沒成功,原因可能是「使用者眾」造成「塞車」;也可能是廠商想讓你「付銀子」,畢竟以廠商角度而言,在商言商是天公地道的。
總共三種版本:免費 、plus (月租約20美元)、pro (月租費200美元)。
有使用者提醒,在上傳時的留言要「好禮」(有禮貌)些,成功機會較高;也有人嘗試用ChatGPT產生性感圖,可是會被擋下來 的喔!
你今天吉卜力了嗎?還是,AI幫你多吉卜力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