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影響,美國提高關稅保護本地產業的情況日益頻繁。若以32%關稅為例,對於台灣出口業者而言,恐將大幅影響產品價格與國際競爭力。
舉例來說,台灣一家腳踏車製造廠,一台腳踏車成本為10,000元,加上3,000元利潤後,出口報價為13,000元。若進入美國市場時被課徵32%進口關稅,就必須額外支付 4,160元稅金,使得商品進口成本變為17,160元。
美國進口商面對提高的成本,往往會選擇:
1. 提高售價轉嫁消費者 → 騎士消費意願下降
2. 要求台灣廠商降價 → 廠商利潤被壓縮甚至虧本
3. 轉向他國進口(如越南、墨西哥) → 台灣訂單流失
根據最新公布的關稅名單,柬埔寨以49%居冠,越南46%、斯里蘭卡44%、孟加拉37%、泰國36%、中國34%,台灣排名第七達32%。而台灣企業熱門投資地點日本(24%)、韓國(25%)、印度(26%)、歐盟(20%),全面衝擊企業經營甚至到一般零售。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價格問題,更牽動出口量、產線運作、就業穩定與國際布局。一位產業代表指出,「關稅就像商品被加上一筆罰金,讓原本品質優良的台灣製造,瞬間在價格上失去吸引力。」
為幫助民眾理解關稅對產品成本的直接影響,業界也以腳踏車為例製作圖解,說明當32%關稅套用後,整體成本如何大幅上升。
隨著全球經貿情勢變化,如何避免高關稅壁壘、維持台灣出口競爭力,將是政府與產業界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