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GeForce RTX 50 系列,圖源NVIDIA官網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2025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宣布輝達的海外研發基地正式落腳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並命名為「NVIDIA Constellation」。該基地未來五年內將招募上千位工程師,建構世界級AI研發中心與超級電腦平台,成為全球AI算力佈局的一部分。
這項消息讓全球再度聚焦台灣在AI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也讓「GPU」這項技術名詞再次站上媒體版面。然而,GPU的發展歷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場從遊戲畫面到人工智慧核心的技術長征。
GPU,全名「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最早源於1980年代的2D影像顯示晶片,目的是減輕中央處理器(CPU)的繪圖負擔。進入1990年代,3D遊戲興起,圖形運算需求急劇上升,顯示卡廠商如S3、Matrox、3dfx等紛紛推出加速卡,推動GPU概念成型。
真正讓GPU「登記在名」的是1999年,NVIDIA發表GeForce 256,首次將多項圖形運算功能(變換、光照、渲染)整合於單一晶片內,自稱為「全球第一顆GPU」。此舉不僅改寫遊戲業界標準,也為GPU成為通用運算平台鋪路。
2006年,NVIDIA推出劃時代的CUDA平台,允許開發者直接在GPU上執行程式,開啟所謂的「通用GPU運算」(GPGPU)時代,使GPU成為資料科學、模擬分析、金融計算、AI演算法的理想運算平台。
2012年,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兩張NVIDIA GPU訓練深度神經網路「AlexNet」,奪得ImageNet影像辨識競賽冠軍,正式宣告AI時代的到來。
黃仁勳,這位出生於台南、成長於美國的工程師,1993年與夥伴創立NVIDIA。1999年推出GeForce 256後,他以不斷創新的步伐,讓NVIDIA從一間遊戲顯卡公司,轉型為全球AI晶片與運算平台的領頭羊。
他強調:「GPU不只是影像處理器,而是未來世界的運算引擎。」透過CUDA平台、cuDNN深度學習函式庫、DGX伺服器系統等整合資源,NVIDIA不只製造晶片,更建立起涵蓋硬體、軟體與生態的AI運算標準。
NVIDIA雖然技術領先,但AI與圖形市場仍是三雄爭霸局面:
AMD自2006年併購ATI後推出Radeon品牌,並以Instinct GPU進軍超級電腦市場。2020年,美國第一部Exascale等級超級電腦「Frontier」採用AMD GPU,展現其高效能運算潛力。
Intel於2022年推出Arc獨立GPU,主攻遊戲與內容創作市場,同時投入Ponte Vecchio與Gaudi系列,挑戰AI訓練與雲端算力應用。其開發的oneAPI平台則希望打破NVIDIA CUDA生態壟斷。
此外,行動端的Apple、Qualcomm、ARM等也積極在行動GPU與邊緣AI領域布局,反映GPU已不只限於桌機或伺服器,而是無所不在的智慧核心。
此次黃仁勳訪台,正式宣布在台北北士科成立「NVIDIA Constellation」海外研發總部,除象徵NVIDIA對台灣供應鏈與人才的高度信任,也讓台灣在全球AI競局中占據更具戰略地位。
從晶圓製造的台積電、先進封裝的日月光、伺服器組裝的鴻海與廣達,到散熱與電源模組、記憶體與PCBA供應商,台灣早已是全球GPU與AI硬體的重要心臟。如今,研發與算力也逐漸在台灣落地,意味著從「製造島」走向「算力島」的轉變。
GPU的歷史,是一條從畫面加速走向智慧運算的演進之路。它不再只是遊戲顯示卡,而是AI模型訓練、醫學分析、自然語言處理、自駕車與氣候模擬的心臟。黃仁勳引領NVIDIA點燃了這場革命,如今更將這把火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