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屏東報導
位於屏東新埤鄉的餉潭國小,看似一所普通的偏鄉小學,卻用十餘年的堅持,把一片草地、一棟鋼構校舍和無數孩子的笑聲,化成全國注目的生態教育里程碑。今年6月27日,學校榮獲環境部頒發的台美生態學校綠旗認證,成為屏東縣僅有的第二所取得最高榮譽的小學,象徵著偏鄉學校也能走出一條深度、創新的永續之路。
許多人或許不熟悉「台美生態學校認證」的意義。這是一項由台灣環境部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NWF)共同推動的國際生態教育計畫,參考歐洲與美國超過5000所學校採行的「Eco-Schools」架構,分為銅牌、銀牌、綠旗三個層級。學校需組成生態行動小組,結合十大主題(如生物多樣性、廢棄物、永續食物等),落實課程教學與校園行動,並與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2012年(民國101年)起在台推行後,全國僅少數學校能完成綠旗所有標準。
台美生態學校認證表揚大會。照片由餉潭國小提供。
餉潭國小的綠旗故事,從一隻小小的蝴蝶開始。
「 民國92年,學校開始申請教育部科學教育計畫,從研究蝴蝶、記錄校園生態起步,」校長林秀英回憶,「我剛到任時,第一天就在校園看見亞洲錦蛙。它是強勢外來種,遇到危險時身體會膨脹,分泌神經毒。摸到手會麻麻黏黏,那時我才意識到,這裡的生態其實比想像中複雜也珍貴。」
那一天成了轉捩點,學校開始系統性調查鳥類、蛙類與昆蟲。從白尾八哥的減少到蜻蜓多樣性的驚艷,再到校園貓頭鷹築巢,這座位在185縣道旁的小學,默默累積了深厚的生物多樣性資料。
這也是一所孩子和土地深度對話的學校。
近年,學校成立了「慢學生態課程」,課後由老師帶領三個行動組:
每月進行社區鳥類調查,建立餉潭鳥類數據。 照片由餉潭國小提供。
生物學家組:與屏東野鳥學會合作,調查鳥類、蛙類,執行外來種移除及家燕守護行動。
將茶道課程廢棄茶葉渣再利用,做成餉潭茶葉蛋。照片由餉潭國小提供。
食物學家組:關注醜蔬果再利用與廢棄茶葉渣,研發成獨特的「餉潭茶葉蛋」。
發明家組利用廢棄物進行取物機研發。照片由餉潭國小提供。
發明家組:監控廢棄物種類、數量,設計再利用創意作品,讓垃圾在孩子手中重生。
或許最讓人動容的是學校對「生命教育」的堅持。
「我剛來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小朋友把蛇皮剝下掛在桿子上。我心裡很震撼,覺得如果我們不教孩子尊重生命,長大後他也可能用殘暴的方式對待別人。」林校長說,偏鄉學校資源少,師資流動率高,很多人兩三年就換地方,但他相信只有長期耕耘,才能種下真正的教育。
餉潭國小校園風景。照片由餉潭國小提供。
這種信念也體現在校舍改建上。
107年校舍重建時,校長決定採用屏東縣第一棟全鋼構設計,並特意將新建物往後退三公尺,保留了南洋杉與百年石牆。兩側分別種下緬槴花和香樟,紀念當年校園裡那棵五、六十年的老樹。
「學校的建築不只是空間,是教育理念的容器。」校長笑著說,「很多來賓不敢踩草皮,我都告訴他們,放心,這是可以盡情奔跑的綠地。」
每個清晨,孩子們在草地上盡情玩耍到7點35分,才集合進教室。這片草地,由基金會長期支持維護,每週阿公阿嬤志工天未亮就來打掃整理。也許正因如此,這裡的綠草上有更多笑聲,也有更多尊重。
土窯。照片由陳一銘提供。
古石再生牆。照片由陳一銘提供。
自然堆肥。照片由陳一銘提供。
黑金-腐植土。照片由陳一銘提供。
綠建築-減少水泥使用-友善地球🌍照片由陳一銘提供。
生態教育也與社區脈絡緊緊相連。
103年起,學校開辦樂齡學習中心,陪伴退休長輩繼續學習、服務,也讓社區有了持續凝聚的力量。
或許在許多城市人眼裡,偏鄉就是資源貧乏的代名詞。然而在餉潭國小,綠旗不只是認證,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未來的希望。
從一片可以踩踏的草地,到一棟用心設計的校舍,從研究蝴蝶開始,到今日生態課程全面落實,這裡的孩子正一步步在綠地上長大,也在學習著最珍貴的課題:敬畏生命,守護土地,永續共生。
#餉潭國小 #台美生態學校 #綠旗認證 #生態教育 #慢學精神 #生物多樣性 #永續校園 #偏鄉教育 #蝴蝶調查 #亞洲錦蛙 #家燕守護 #廢棄物再利用 #茶葉蛋 #校園綠地 #生態建築 #香樟樹 #棉子樹 #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樂齡學習 #社區共學 #客家文化 #閩南文化 #尊重生命 #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