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我們怎麼讓孩子記得?」林三元笑著說。那天,他帶著一袋竹葉、稻草與笑聲,走進台南龍崗國小的教室,讓一堂手作課變成孩子們永遠記得的故事。
這位被學生們暱稱「草編老師」的林三元,其實是「手編幸福」的創辦人、推廣傳統工藝與環境教育超過二十年的推手。他一開口,話題不只關於「怎麼編」,更關於「怎麼教孩子生活」。
「這片竹葉,看起來沒什麼,但它有兩面。哪一面朝陽光?哪一面藏陰影?」
林三元拿著葉子問著孩子們,讓大家伸出手掌,體驗那種「觸摸自然」的溫度。
他說,這正是學習的起點——觀察、協調、思考與美感的融合。「摺紙、草編、竹藝,這些不是老古董,而是機械原理、數學邏輯、藝術美感的基礎。日本、德國、美國的小學都把這當成創造力教育的核心。」
林三元談起自己從小「玩手作」的經驗時,語氣裡滿是感激。「我阿爸阿母沒錢給我買玩具,阿母教我做,接著就讓我自己做。那時候不知道,原來那是在教我專注、協調、觀察。」
他笑說:「現在孩子都用手機在學習,可是少了『手感』。你要讓孩子記得一件事,就要讓他動手去做,因為手會記得,心才會記得。」
他提到德國華德福教育、綠色照顧計畫、以及新化農會合作的「長青手作班」──從節慶、自然到手作,三者相互連結。「那不只是課程,是文化延續。當孩子會用竹葉編出蚱蜢,他也在學會尊重土地與傳統。」
許多人不知道,林三元曾任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八年半,也在媒體界耕耘多年。他提到一位啟發他的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老師。
「他曾跟我說:『三元,你是帶著使命來的。你要把手作的童玩,帶回台灣人的生活。』」這句話,讓他退休後更積極推廣草編藝術,走訪學校、社區、甚至遠赴美國培訓「文化種子教師」。
2015年,他受邀在美國巡迴教學38天,帶著台灣的草編走進海外社區。「那感覺就像孔子週遊列國。」他笑著比喻,「我現在在台灣每到一個地方,也都希望能留下幾個『會教的人』,讓種子發芽。」
「疫情教會我們四個字——超前部署。」林三元說。
他舉例,台灣一年花在玩具上的金額高達210億,卻有95%是塑膠製品。「我們為什麼不從小讓孩子知道,玩具也能自己做、可以回收、可以再生?」
他提到「兒童玩具圖書館」與正在推動的綠色教育。「不要等到長大才講環保,從一片葉、一隻蚱蜢開始,孩子就能理解什麼是自然循環。」
談起教育,林三元語氣變得莊重:「孩子需要父母的洗腦,不是別人的。你看久了手機、看久了廣告,自然就被洗腦。可是如果家長願意陪著孩子摺紙、聊天、玩葉子,這種陪伴的『洗腦』,才是最溫暖的。」
他補充:「108課綱講『素養教育』沒有錯,但不能只靠學校。家長要願意參與,老師要敢創新,學校才會變成真正的教育場域。」
圖左 龍岡國小校長李啟榮,圖右 草編CEO林三元
離開龍崗國小前,林三元又帶著孩子們一起完成最後一隻竹葉雞腿。「這一隻不算喔,要再自己做一隻!」他笑著提醒。
那一刻,教室裡充滿葉子的清香與笑聲。對孩子而言,也許只是一節課;但對林三元來說,那是文化延續的開始——用手去觸摸世界,用心去記得自己。
#草編教育 #龍崗國小 #林三元 #手作課 #童玩文化 #環境教育 #素養教育 #親子共學 #竹葉蝴蝶 #綠色生活 #教育副刊 #阿勃勒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