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吳昱學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成功大學牙醫學系暨口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口腔病理學會專科醫師
專長:口腔病理,口腔黏膜疾病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口腔扁平苔癬,一種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可能困擾許多中年女性。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的最新研究指出,這種病症不僅難以痊癒,且往往反覆發作,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承受不適。這篇文章將為您介紹這種病症的症狀、診斷與治療,並提供相關的健康建議,幫助讀者更了解這一口腔疾病。
口腔扁平苔癬的發病機制與症狀
近期,一名44歲女性因口腔潰瘍持續三個月,前往成大醫院就診。檢查顯示,患者的雙側頰黏膜有紅色萎縮區域並伴隨白色網狀線條,初步判定為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經切片檢查後,確診該病症。
口腔扁平苔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口腔黏膜病變,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上的族群,且女性略多於男性。此病症的臨床表現多樣,可分為非糜爛型與糜爛型。非糜爛型通常呈現白色條紋或斑塊;而糜爛型則會出現紅色斑塊,並可見放射狀白線或潰瘍、水疱等形態。此病症常見於雙側頰黏膜、舌頭與牙齦,並具有對稱性分布。
病因與誘發因素
口腔扁平苔癬的發病原因與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目前研究認為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可能會導致上皮基底細胞的凋亡。研究也發現,精神壓力、免疫異常、甲狀腺疾病、病毒感染、藥物反應,甚至局部牙科復形體或補綴物等因素,可能與病症發生有關。然而,這些因素並非直接致病,而是透過誘發局部免疫異常間接引發黏膜上皮的慢性發炎。
診斷與治療
對於非糜爛型患者,由於症狀較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而糜爛型或潰瘍型則常因燒灼感與疼痛等不適,影響日常生活,患者才會求醫。診斷主要依據臨床判斷,必要時會進行病理切片以確認病症。
治療的目標在於緩解症狀並監測病程。對於輕微且無症狀的病灶,通常不需要立即治療,只需定期觀察;但若症狀明顯,則可使用局部類固醇製劑或口服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日常護理方面,建議避免辛辣食物、酒精及菸草等口腔刺激物,並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與規律作息。
低惡性轉變率與長期管理
雖然口腔扁平苔癬的惡性轉變率僅為1.09%,但這一病症並非完全可治愈,患者需承受反覆發作的困擾。透過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並減少不適。因此,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如果您出現口腔潰瘍、黏膜發白或不適,尤其是伴隨灼熱或刺痛感時,應及早就醫檢查。口腔扁平苔癬雖然難以完全治癒,但及時的醫療介入與適當的日常護理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減少對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