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木雕是沉著耐心的工作,蔡德太一刀一鑿,不疾不徐地雕琢出精緻作品。(張耘書拍攝)
記者林賢雲/台南報導
在臺南某些古廟的樑柱與斗拱間,一隻鰲魚躍然飛騰、瑞獸張口欲吼,花草蟲鳥栩栩如生。這些不只是建築裝飾,它們還是木雕藝師蔡德太半世紀來與木共舞的痕跡。
蔡德太是文化部列為木雕工藝的「人間國寶」,也是臺南市政府認定傳統木雕工藝
現年七十餘歲的蔡德太,自國小畢業便踏入木雕領域,從學徒做起,歷經磨練與時代考驗,最終以精湛技藝獲文化部於2020年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也就是俗稱的「人間國寶」。他用一把雕刀,雕出了臺灣民間藝術的精神,也刻劃了職人精神的本質。
木雕是一門「減法藝術」,刀刀見真章,一旦削錯就無法回頭。蔡德太從年少貧困時期開始學藝,憑著一股傻勁與強烈企圖心,選擇了別人不願花時間的路——從基礎繪圖、構圖開始打底,到理解木材紋理、力學結構,再進入實作雕鑿,一步一腳印,樣樣親力親為。他說:「別人學一樣能賺錢就滿足了,我想的是全部都會。」
「獨佔鰲頭」線條飄逸暢達,姿態動感,肌理與顏色變化表現傳神,氣韻生動。
他的木雕作品不僅細膩生動,更富層次與結構美感,尤以「鑿花」工藝最為人稱道,包括圓雕、浮雕、陰雕、透雕等技法信手拈來,掌握得宜。他強調雕刻前「胸有成竹」的重要性,並分享自己每天握刀超過八小時,久而久之,「雕刻刀比筷子還拿得穩」。
蔡德太的作品遍佈台灣各大知名寺廟,從台南鹿耳門天后宮、南鯤鯓代天府,到台北關渡宮與大龍峒保安宮,都是他長年耕耘的成果。他不只是匠人,更是文化的實踐者。
他的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只在於刀工,還在於對文化與信仰的理解。雕人物,他講究神韻與神格;雕瑞獸,他融入想像與象徵。他也曾受邀至新加坡蓮山雙林寺擔任木作主匠,長達二十年,將臺灣工藝精神帶到國際。
2021年,他完成了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十六官將》,歷時數年考據與雕刻,內容涵蓋豐富的宗教人物與坐騎,構圖講究、層次分明、氣勢非凡,不僅為他個人的創作高峰,也成為後輩學習的重要範本。
為了更貼近創作的材質與靈感,他甚至經常前往台南公園觀察樹木的生長與肌理,體會木材的紋理與結構變化,進而融入設計。他說:「順著木性去雕,東西才會活。」
半世紀的投入,不只雕出一件件作品,更雕刻了一段段屬於臺灣的文化記憶。如今,他的部分作品正於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展出,開放民眾近距離欣賞這位人間國寶的匠心之作。
在科技快速演變的年代,蔡德太依舊每天與木頭為伍,雕刻、思考、打磨。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傳統工藝不只是手藝的傳承,更是時間的沉澱、文化的留痕,以及一種對美與信仰的執著。
「蔡德太寺廟雕刻工作室」展示空間。(張耘書拍攝)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展出項目|蔡德太木雕作品,包括《三十六官將》局部
詳細時間|請依臺南生活美學館公告為準